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残渣热解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11:26
【摘要】:生物质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它以CO2零排放、低S、低N等特点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物质热解不仅是一种高效生物质能转化途径,而且还是气化、液化及燃烧过程的初始和伴生反应。通过对生物质的失重行为进行动力学分析,可深入了解生物质热解过程及反应机理,为设计和开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换设备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设计搭建了一套热风干燥装置,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新鲜高湿物料干造成含水率较低的分析样,便于入库保存,为后续实验研究做准备。 采用综合热分析仪,对几种典型的源自生物质的工业有机残渣(如中药渣、木屑、甘蔗渣和发酵床垫料)进行了热解动力学研究。在不同升温速率β下分别对粒径65目的四类生物质残渣进行热重实验,并在β=20℃/min,不同粒径范围内,对中药渣(样品来自加多宝集团)进行热重分析。在确定生物质残渣“动力学三因子"时,采用多升温速率法中Ozawa法、Staring法和Doyle法计算活化能E值,同时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将热重实验数据分别代入12种常用的固态热解反应动力学机理函数中,通过动力学三因子求算的比较法,获得用来描述特定生物质的最优机理函数。最后引入动力学补偿效应,在选定的最优机理模型基础上,确定药渣、木屑和甘蔗渣的活化能E与频率因子A,从而建立三种试样的热解过程动力学表达式。分析研究结果包括: 1.生物质残渣热解特性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中药渣热解过程分为预热干燥、主热解和炭化三个阶段,木屑与甘蔗渣热解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与药渣相比增加了预热解阶段。(2)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最大失重速率及其对应的温度显著增加,热重曲线TG/DTG向高温侧移动。(3)大粒径的试样碳化程度较高,最大失重量和最大失重速率低于小颗粒试样。(4)甘蔗渣DTG曲线出现明显两峰分离现象,原因在于半纤维素相对纤维素含量高。(5)含木质素较高的木材类生物质在消极热解区较为活跃,同时高升温速率有利于挥发分的析出。 2.生物质残渣热解动力学研究结果如下: (1)在粒径小于65目不同升温速率下,三种多升温速率法求得中药渣活化能E值在70.5~76.8kJ/mol范围内,木屑E值在126.4-167.5kJ/mol范围之间,甘蔗渣E值在154.3-193.9kJ/mol范围之间。(2)在对木屑和甘蔗渣活化能E值确定中发现,随转化率α的增加,木屑和甘蔗渣的活化能值先增加后减小,α=40%和35%时,木屑和甘蔗渣活化能值分别达到最大。(3)从机理函数推断中可知,Dl号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药渣热解反应过程,木屑和甘蔗渣最优机理模型为D3号。(4)引入动力学补偿效应,在选定最优机理函数基础上,确定中药渣活化能E=74.1kJ/mol、频率因子A=1.58×103s-,木屑E=136.1kJ/mol、A=8.21×107s-1,甘蔗渣E=123.9kJ/mol、A=4.99×106s-,从而建立三种试样的热解过程动力学表达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真勇,厉伟,顾永琴;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节能与环保;2005年02期

2 张洪勋,李林;纤维素类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陈晓光;朱斌;;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农林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有效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陈yN;罗永浩;陆方;段佳;;生物质热解机理研究进展[J];工业加热;2006年05期

5 穆姝慧;蒋立科;朱祥祥;田超;程备久;;药渣机制炭特性参数对其市场影响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12期

6 马承荣,肖波,杨家宽,李建芬,郭勇,周新平;生物质热解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技术;2005年05期

7 王攀;于宏兵;薛旭方;洪楠;展思辉;;废弃植物中药渣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8 孟小燕;于宏兵;王攀;戎晓坤;;低碳经济视角下中药行业药渣催化裂解资源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6期

9 赵振坤;王淑玲;丁刘涛;谢恬;孙云廷;曾昭武;展晓日;;中药药渣再利用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匡廷云;白克智;杨秀山;;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J];化学进展;2007年Z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洪;生物质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文钊;纤维素热重分析及热解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5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45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6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