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从废旧荧光粉中梯级回收稀土的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1:32
【摘要】:稀土荧光粉中含有Y、Eu、Ce、Tb等急缺的战略性稀土元素,其品位是天然矿石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因此,从废旧荧光粉中回收稀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从废旧荧光粉中回收稀土主要采用直接酸浸和碱焙烧-酸浸工艺,虽然上述工艺已广泛应用,但直接酸浸适用范围窄、收率低;碱焙烧-酸浸成本大、耗酸多。此外,还存在对废旧稀土荧光粉在酸浸过程中的热力学研究较少,主要元素行为不明确,浸出液残酸浓度较高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梯级法即:酸浸-苛性钠焙烧-水洗-二段酸浸回收废旧荧光粉中稀土的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热力学计算,绘制了废旧荧光粉在梯级回收稀土过程中的Y-Eu-H_2O系、Al-H_2O系及Tb-Ce-H_2O系电位-pH图;研究了酸浸-苛性钠焙烧-水洗-酸浸中各个工序及主要元素走向,针对水洗产物经酸浸后残酸浓度较高问题,提出水洗产物二段酸浸工艺;比较了添加不同碱性物质净化浸出液的效果。结果表明:从25℃到100℃,在pH6的酸性条件下,红粉中的Y_2O_3、Eu_2O_3以Y~(3+)、Eu~(3+)的形式稳定存在水溶液中,为防止Fe~(3+)、Al~(3+)水解,酸浸出液终点pH值应控制在3.5至4之间;在常温25℃水洗时,应保证水洗终液的pH值大于12.46,在100℃水洗时,应保证水洗终液的pH值大于10.41,能较大限度的将Al除去;从25℃到100℃,在酸性条件下,经碱焙烧水洗除铝后得到的TbO_2、CeO_2难以被酸直接浸出,同时Tb~(4+)、Ce~(4+)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通过加入适当还原剂,可将Tb~(4+)、Ce~(4+)还原成Tb~(3+)、Ce~(3+)的形式稳定存在水溶液中;酸浸工序时稀土总浸出率为57.95%,其中90.31%的Y_2O_3,79.73%的Eu_2O_3及微量的Tb_4O_7浸出,苛性钠焙烧水洗除铝率为96.95%,最终稀土的浸出率为98%;二段酸浸工艺为:一段采用2.04 mol·L~(-1)HCl酸浸水洗产物,在液固比5:1、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90 min,得到浸出液终点pH值为4。二段在液固比6:1、6mol·L~(-1)HCl、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90 min、分别添加过氧化氢10%(体积分数)和抗坏血酸8%(质量分数)浸出一段酸浸产物,此时稀土总浸出率分别为95.71%、99.32%。此外,添加氨水或氢氧化钠将浸出液的终点pH值调至5,陈化过滤,滤液中的Fe、Si含量基本满足后续萃取条件,但Al还需要采取萃取或者其他方式进一步去除。
【图文】:

工艺流程图,连续浸出,高铁锌精矿,工艺流程


第一章 绪论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还原剂过氧化氢的性钠焙烧-水洗产物酸浸的影响,采用五因素结果来确定各因素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重要程后续进一步实验指明了方向。用正交实验的最优参数对苛性钠焙烧水洗产物浸出于溶液中,,使得酸浸出液中的残酸浓度很质也浸出于溶液中,后续需要通过添加碱性物质,才有利于后续除杂及进一步提纯稀土。根据锌精矿工艺(如图 1.1)及其他稀有金属二段浸出荧光粉酸浸-苛性钠焙烧-水洗产物进行酸浸时,少了净化时所用的试剂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而

SEM图,稀土荧光粉,浸出


M 此外,对废旧稀土荧光粉进行SEM分析,从图2.2扫描电镜可知,废旧稀土荧光粉的表面有一些疏松多孔的物质,且颗粒大小比较均匀,但内部结构致密平整呈块状,故可以预先采用直接酸浸方式将表面易溶于酸的物质优先浸出,而后进行苛性钠焙烧破坏其结构,水洗除去可溶性铝酸钠,再酸浸将稀土浸出。图 2.2 废旧稀土荧光粉 SEM 图2.1.2 实验试剂实验所用的主要化学试剂如表 2.3 所示。REO La2O3CeO2Nd2O3Eu2O3Tb4O7Ho2O3Er2O3Y2O3合计W% 0.49 18.42 0.18 4.90 15.19 0.12 0.02 60.67 99.99Mol 0.0030 0.1070 0.0011 0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8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加强稀土荧光粉生产和应用,破解产业源头制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5年03期

2 廖春发;曾颜亮;焦芸芬;;从废旧稀土荧光粉中回收稀土的研究现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3年06期

3 刘跃;;稀土荧光粉生产及应用进展[J];稀土信息;2009年06期

4 赵文卿;关荣锋;王杏;;稀土荧光粉的制备技术研究与展望[J];无机盐工业;2008年10期

5 刘义成;灯用稀土荧光粉检测项目与测试[J];灯与照明;1998年04期

6 李玉林;灯用稀土荧光粉的发展[J];稀土;1999年02期

7 林河成;优良的——稀土荧光粉材料[J];稀土信息;1996年10期

8 ;稀土荧光粉[J];国外发光与电光;1976年05期

9 张兆雪;王瑞祥;熊家春;温功玉;廖根;谢博毅;;碱熔预处理对废旧稀土荧光粉中稀土提取的影响[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6年06期

10 陈晓东;梅光军;于明明;朱晓园;;从废弃稀土荧光粉中再生Y_2O_3:Eu~(3+)红粉[J];金属矿山;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春发;曾颜亮;陈静远;李啊林;姜平国;钟立钦;;废旧混合稀土荧光粉苛性钠焙烧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张洪杰;李成宇;周亮;苏锵;;稀土发光材料及器件的制备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庄卫东;;稀土荧光粉:白光LED照明及显示品质提升的关键[A];新常态下稀土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七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专家报告集[C];2015年

4 吴虹;;绿色照明 让生活更美好[A];第十二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惠文彬;;推板式还原气氛隧道电阻炉[A];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虹;;稀土发光材料的今天、明天和未来[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吴虹;;创一条光明的路——后世博时代稀土发光材料产业的机遇与挑战[A];中国海西稀土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专家论文集[C];2010年

8 吴亚茹;张静;杨静;Abu Zayed;李玉晓;曹兴忠;于润升;王宝义;;酸雨浸泡对LDPE-Na_2SO_4:Sm~(3+)复合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周永慧;周亮;郑佑轩;孙为银;;稀土荧光粉在绿色照明产业中的应用[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虹;;稀土发光材料产业的展望[A];第十三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暨世博稀土企业家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国稀土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高岚 高工;我国稀土荧光粉标准体系概况(之一)[N];消费日报;2011年

2 安岚坡;我国灯用稀土荧光粉工业长足发展[N];消费日报;2008年

3 王迅;灯用稀土荧光粉国际会在苏州召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4 南方;稀土荧光粉制备技术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5 记者 柳方秀;我国稀土荧光粉产量已居世界首位[N];中国冶金报;2010年

6 伍鸿;提高稀土荧光粉体的综合利用水平[N];消费日报;2007年

7 沂柘;纳米稀土荧光粉在武汉研制成功[N];中国包装报;2002年

8 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万国江邋复旦—科恒发光材料研究中心 胡学芳;灯用稀土荧光粉面临的新课题[N];消费日报;2008年

9 全国稀土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高岚 高工;我国稀土荧光粉标准体系概况(之二)[N];消费日报;2011年

10 顾定槐邋王燕;罗地亚溧阳稀土荧光粉增产[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虎;废旧稀土荧光粉的回收及其碱熔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一凡;铝酸盐结构的稀土荧光粉碱熔机理及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立钦;从废旧荧光粉中梯级回收稀土的工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2 黎振源;碱焙烧—两步酸浸法从废旧稀土荧光粉回收稀土工艺及机理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年

3 曾颜亮;废旧稀土荧光粉中强化浸出稀土的工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兆雪;稀土荧光粉废料碱熔—水浸—还原酸浸回收稀土工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5 董艳伟;可调色碳酸钙基稀土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

6 郭斗斗;废稀土荧光粉铁粉碱熔—酸浸提取稀土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7 郑灵芝;硼酸铟稀土荧光粉的制备及其荧光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8 王全良;铝酸盐稀土荧光粉及其水性浆料的制备[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欧阳春梅;节能照明稀土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D];南昌大学;2013年

10 李艳;室温球磨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超细稀土荧光粉及荧光性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1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611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