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离子型稀土化学置换过程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05:30
【摘要】:原地浸矿法因其在降低回采成本、保护地表环境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推广应用。但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采矿回收率低、注液边坡滑移等诸多问题,这些突出问题均与浸矿液在母体中的渗流密切相关,而浸矿过程稀土矿体孔隙结构演化成为浸矿液良好运移渗透的关键所在。但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众多研究将溶液渗流过程孔隙结构变化归因于介质骨架有效应力降低和渗流母体颗粒运移等物理力学因素,却忽略了由于离子间强烈化学交换而引发的“次生孔隙结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立足于原地浸矿工艺过程,拟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离子置换对稀土矿体孔隙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演化规律。本文主要借助核磁共振试验仪器对试样浸矿过程扫描和检测,从而得到随浸矿持续进行试样的孔隙率和孔隙半径的演化规律,通过浸矿过程稀土试样电镜扫描及能谱测试对比分析,并结合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探明浸矿过程中稀土矿体微小颗粒运移特征,观测试样内部微小颗粒的运移,本文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根据原状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重塑试验样品,进而完成注浸试验,在浸矿过程中,测试稀土试样内剩余的稀土含量(REO)得到了试样的有效浸矿时间。(2)将有效浸矿时间划分等间隔时间段(0.5h),在有效浸矿时间内,保持注浸的渗透压力不变,利用核磁共振试验仪测试不同时间段的试样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得到了化学置换过程试样的孔隙率及孔径分布的演化规律。(3)对(NH_4)_2SO_4溶液浸矿过程,将核磁共振测试结果进行反演得到不同浸矿时间稀土试样孔隙分布反演图像并与水浸矿反演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化学置换作用对稀土试样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其影响机理。(4)取不同浸矿时间段稀土试样,完成电镜扫描和能谱测试,对等间隔时间段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颗粒运移过程中最小单元体的物质成分,进一步揭示了浸矿液渗流过程中矿样微颗粒运移特征,并解释了运移机理。
【图文】:

稀土矿山,龙南,滑坡现象,赣州


提取稀土元素工艺简便。赣南地区的龙南县离子型重稀土含量占全球淋积型重稀土总量的 70%,其质量在世界排名第一,,因此被誉为“重稀土之乡”。重稀土元素中的高钇型重稀土含量占有全部质量的一半以上,其它的重稀土元素铽和镝战略性价值应用较大,品位相对较高,是现代工业经济中高新技术材料不可缺少的元素,被称为是世界现独有的稀土矿产资源。在离子型稀土开采过程中,龙南的开采技术一直处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大多数矿山在开采稀土矿过程中采用第二代原地浸矿开采工艺。改善了在第一代开采过程中大面积的破坏表层植被的问题,第二代开采工艺主要是在矿体中打钻形成直径为 20cm 左右大小的注液孔,这样能够减少将近 70%的剥离土,更加有效的减少表层破坏面积。原地浸矿工艺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稀土矿的开采成本,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还存在浸矿液在浸取稀土阳离子过程中,浸矿液能够对山体产生液体饱和作用,极易使赋存稀土的矿体的强度降低,最终导致山体出现滑坡现象见图 1.1。在开采的稀土矿山中出现类似的滑坡事故严重威胁到矿山周边的居民和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会直接导致矿山的生产安全和社会效益受损。

粒径分布曲线,筛子


第二章 离子型稀土浸矿试验状稀土的颗粒级配分析更好的了解原状稀土的颗粒级配情况,对稀土进行筛分处理粒径不同的筛子进行筛选,按照筛子的孔径从大到小依次叠加筛子的最上面进行均匀筛选,最后称量不同粒径稀土的质量进,100%(1,2,3.....8)i i mmX :mi为各个粒径级别的质量;m 为稀土的总质量表 2.4 原状稀土的粒径级配径/mm 5 5 2 1 0.5 0.25 0.1 0的百分量/%2.51 97.49 90.64 70.21 63.64 42.35 24.58 14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865;TF8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国庆;杨幼明;;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提取工艺发展述评[J];稀土;2016年03期

2 时晓露;凤海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离子型稀土矿中16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年10期

3 罗仙平;翁存建;徐晶;马沛龙;唐学昆;池汝安;;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金属矿山;2014年06期

4 石武穗;林大建;;赣州离子型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3年06期

5 周晓文;温德新;罗仙平;;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年06期

6 潘伟;谢凔;;离子型稀土矿的数字矿山建设初探[J];金属矿山;2009年S1期

7 饶振华;武立群;袁源明;;离子型稀土发现、命名与提取工艺发明大解密[J];中国金属通报;2007年29期

8 孟庆江 ,闻建静;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江西稀土产业的发展[J];稀土信息;2001年02期

9 汤洵忠,李茂楠,杨殿;离子型稀土矿分类之浅见[J];湖南有色金属;1998年06期

10 汤洵忠,李茂楠,杨殿;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的科技进步[J];矿冶工程;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伟;谢凔;;离子型稀土矿的数字矿山建设初探[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孟庆江;;江西离子型稀土开发与应用的方向和重点[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杨吉祥;;离子型稀土矿的形成过程及其一些规律的探讨[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4 ;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A];全国稀土化学与冶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稀土火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赵淑权;谈明光;黄士斌;;离子型稀土资源的研究与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朱薇;;南方离子型稀土绿色高效分离关键技术[A];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7 邱廷省;方夕辉;王观石;王瑞祥;张耀平;;南方离子型稀土矿高效提取技术研究进展[A];全国稀土化学与冶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稀土火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罗仙平;李运强;唐学昆;马沛龙;周贺鹏;池汝安;;离子型稀土矿绿色高效浸取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5[C];2015年

9 谢璐;刘鸿;;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离子型稀土原矿中离子相稀土总量[A];第十四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邱廷省;方夕辉;朱冬梅;;离子型稀土矿抑杂浸出中抑铝剂的研究[A];2012年中国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盛;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评审[N];赣南日报;2017年

2 丁嘉榆 邓国庆;离子型稀土矿勘查规范问题探讨(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3 秦斌;江西离子型稀土储量新增超20万吨[N];中国工业报;2011年

4 胡萍;赣州制定离子型稀土矿标准[N];中国矿业报;2009年

5 盛晓明 龚涛;国检中心成立离子型稀土矿工作组[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6 孔峥臻 熊昊;全国离子型稀土矿工作组入赣[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7 王迅;江西赣州承担制定钨和离子型稀土矿国标[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8 丁嘉榆 邓国庆;离子型稀土矿勘查规范问题探讨(二)[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9 记者 王永珍;福建离子型稀土矿储量全国居前[N];福建日报;2010年

10 姜小毛 周益民;赣州制定全国离子型稀土矿标准[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欣;离子型稀土化学置换过程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规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2 韩民;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滑坡预警模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3 杨柳;基于温度分异的离子型稀土矿区地表生态扰动遥感监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4 吴丁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山残余物质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5 刘宗来;离子型稀土矿掘进选矿一体机掘进路径设计及避障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6 伍红强;离子型稀土矿抑杂浸出工艺及机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7 邹丽萍;低品位离子型稀土矿提取过程优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满军;离子型稀土矿地下掘进浸取一体化装置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9 曹飞;南方某离子型稀土矿选矿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10 朱冬梅;氨氮废水与抑杂剂复合体系溶浸离子型稀土矿的机制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4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614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