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转炉钒渣钙化提钒工艺优化及提钒尾渣综合利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16:38
  钒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轻纺工业和医学等领域。转炉钒渣是我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提钒原料。钠化焙烧和钙化焙烧工艺是目前最成熟的两种以转炉钒渣为原料的提钒工艺,但钠化工艺由于污染严重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钙化提钒是一种可替代传统钠化提钒的清洁生产工艺,但是基础研究和工业实践指出:钒浸出率低已经成为限制钙化提钒工艺完全取代钠化提钒工艺的致命缺点。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采用机械活化预处理的方法强化转炉钒渣的钙化焙烧和酸浸效果,探索了工艺可行性并对机械活化机制、氧化焙烧和浸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机械活化方法对钒渣钙化焙烧—浸出反应的强化机理,对提钒尾渣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研究,为实现清洁、高效的转炉钒渣钙化提钒工艺提供技术支撑。论文首先研究了转炉钒渣的物相和元素分布。结果表明转炉钒渣中的主要物相为钒铁尖晶石((Mn,Fe)(V,Cr)2O4)、钛铁尖晶石(Fe2TiO4)、铁橄榄(Fe2SiO4...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转炉钒渣钙化提钒工艺优化及提钒尾渣综合利用基础研究


世界主要钒资源分布

钒钛磁铁矿,攀枝花矿,河北承德,钒含量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量为 96.6 亿吨(含超低品位矿),占全国 90%以上,其中钒资源占全球 9.6%,占全国 58.8%。河北承德地区的钒钛磁铁矿的钒含量高于攀枝花矿,已探明的高品位钒钛磁铁矿(V2O5>0.7%)储量为 2.16 亿吨,超贫钒钛磁铁矿为 78.25 亿吨[22, 23]。

流程图,熔盐法,提钒工艺,流程图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统焙烧技术相比,亚熔盐法提钒技术可使钒回收率由传统钠化0%提高到 95%以上,尾渣含钒量(以 V2O5计)可降至 0.5%以下;高至回收率 85%以上;可实现尾渣综合利用,通过亚熔盐法,取,大部分硅亦可被回收,尾渣经洗涤和脱碱后成为富含铁的0%),可用作炼铁的原料;亚熔盐反应介质可实现内循环,原材尚处半工业试验中,其经济性和环保性仍需进一步的工业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提钒尾渣高效脱碱及配矿炼铁工艺[J]. 李兰杰,赵备备,王海旭,白瑞国,陈东辉.  过程工程学报. 2017(01)
[2]石煤直接酸浸提钒工艺研究进展[J]. 蒋京航,叶国华,张世民,张爽.  矿冶. 2016(06)
[3]Reduction roasting–magnetic separation of vanadium tailings in presence of sodium sulfate and its mechanisms[J]. Yu-Lei Sui,Yu-Feng Guo,Andrew Yakovlevich Travyanov,Tao Jiang,Feng Chen,Guan-Zhou Qiu.  Rare Metals. 2016(12)
[4]中国钢铁产业合理产能的估算及建议[J]. 刘少一,赵春哲.  经济论坛. 2016(11)
[5]提钒尾渣中钒铬的浸出与萃取[J]. 汪其,姜茂发,王猛,张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6(09)
[6]酸浸法回收提钒尾渣中铁及中空Fe2O3的制备研究[J]. 于洪浩,张候芳,李鑫.  有色矿冶. 2015(06)
[7]提钒尾渣含碳球团电弧炉熔融还原热力学分析与试验[J]. 吴恩辉,朱荣,杨绍利,侯静,李军,王尊.  钢铁钒钛. 2015(05)
[8]烧结配加钙法提钒尾渣试验研究[J]. 胡鹏,饶家庭,谢洪恩,习鹏,高正伟.  烧结球团. 2015(04)
[9]红格钒钛磁铁矿主要元素在选矿中的分布[J]. 罗金华.  矿产综合利用. 2015(03)
[10]提钒尾渣高温改性试验研究[J]. 唐红建,张力,孙朝晖,鲜勇,余彬.  钢铁钒钛. 2015(03)

硕士论文
[1]利用钒钛尾渣制备黑瓷及其太阳能集热应用[D]. 李国伟.西华大学 2015
[2]钒渣焙烧—浸出行为及工艺研究[D]. 刘继鑫.昆明理工大学 2014
[3]二氧化钒薄膜磁控溅射法制备、结构和光学性能[D]. 宁智勇.武汉理工大学 2014
[4]亚熔盐法钒渣钒铬高效清洁生产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D]. 吕页清.天津大学 2013
[5]攀钢提钒尾渣二次提钒研究[D]. 李秀敏.武汉理工大学 2013
[6]机械活化攀枝花钛铁矿精矿中主要矿物的结构与性质变化规律研究[D]. 韦亮平.中南大学 2010
[7]改性含钛高炉渣高温碳化低温氯化的研究[D]. 刘晓华.东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8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608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