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河北滦平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成景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0:59
【摘要】:丹霞地貌的研究和发展起源于中国,80多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河北滦平盆地丹霞地貌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了国内外丹霞地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SPOT6卫星影像、GIS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对研究区内丹霞地貌的遥感影像特征,丹霞地貌特征、分类,发育条件与成景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总结了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认识到丹霞地貌成景地层为一套以中生代中侏罗世土城子组地层为主的砂砾岩。该岩层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地层切割明显,形成于炎热、干旱-半干旱的环境中,沉积相划分属于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相过渡类型。(2)基于SPOT6卫星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数据,结合丹霞地貌分类研究体系,在遥感影像上将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分为8类,并且建立了滦平盆地丹霞地貌景观类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标志。根据野外调查结果,从单体形态角度将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划分出8种正地貌景观和4种负地貌景观类型。(3)综合分析了滦平盆地丹霞地貌的发育条件,指出丹霞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建立了丹霞地貌的成因机制。即红层提供物质基础,断裂构造和节理对地层改造提供内动力来源,在外动力地质(流水侵蚀、风化、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共同形成了秀美的丹霞地貌景观。(4)选取了与丹霞地貌成景相关性大、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包括红层、构造、水流、风化、地形等五个重要因素进行丹霞地貌景观成景因素研究:a.红层的岩性、抗风化能力、地层产状、厚度、胶结物类型等对丹霞地貌的成景起根本作用;b.断裂构造和节理起到了控制和切割地层的作用;c.流水在丹霞地貌的宏观和微观地貌景观改造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d.风化作用则是使地层岩体发生形态和体积的改变;e.地形因素包含高程、坡度和起伏度是反映地貌陡倾程度的重要参数,坡度和起伏度值越大易于形成险峻的丹霞地貌景观。通过本文滦平盆地丹霞地貌成因、特征、分类等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今后丹霞地貌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景因素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的地貌研究提供参考。
【图文】:

技术路线图,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丹霞地貌


第 1 章 绪论系统的认识。SPOT6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影像数据供参考依据,并设计野外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外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对丹霞地貌分类体系研,进行相关地学参数的测量采集,并及时总结外与室内资料分析丹霞地貌的发育条件和成丹霞地貌对比研究,分析滦平盆地丹霞地貌与处。关图件、图表的绘制和论文的撰写。滦平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成景因素分析

村镇,旅游公路,滦平,县城


并有京承旅游公路,,滦平-北京的公路通过,各村镇均有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图2-1)。图 2-1 交通位置图1-研究区范围;2-行政界限;3-公路,铁路;4-县城,村镇;5-水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931;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志新;彭华;;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12期

2 黄进;陈致均;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下)[J];山地学报;2015年06期

3 刘扬;付征叶;郑逢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标分类与识别研究进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年09期

4 陈丽红;张璞;武法东;高国明;;河北承德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及其旅游地学意义[J];地球学报;2015年04期

5 黄进;陈致均;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上)[J];山地学报;2015年04期

6 马世斌;杨文芳;张q;;SPOT6卫星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5年03期

7 谭艳;朱诚;吴立;孙伟;王晓翠;贾天骄;彭华;侯荣丰;;广东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J];山地学报;2015年03期

8 高抒;;地貌学网络资源与开放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01期

9 刘金榜;李建松;柯晓龙;张帆;;ArcGIS支持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效率提高方法[J];测绘地理信息;2014年06期

10 彭华;潘志新;闫罗彬;Scott SIMONSON;;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地理学报;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望暾;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张振东;矿物风化细菌的筛选及谷氨酰胺抑制菌株S71风化黑云母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程驰;广西桂平白石山丹霞地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姜勇彪;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江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慧梅;利用近红外提高多光谱遥感图像颜色自然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任舫;龙虎山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因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2691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91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