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海岸退化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12:44
【摘要】:摘要:福建沿海地区常遭受台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福建沿海各地引种木麻黄作为防风固沙林获得成功,其在调节生态平衡、抵御灾害、保护海滨土地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木麻黄成了福建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但是由于长期的纯林经营和人为干扰,林地酸化严重、土壤养分失调、地力衰退,使得更新造林困难,沿海防护林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出现不足。因此,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国有林场选取了裸沙地作对照,选取木麻黄纯林、木麻黄+潺槁木姜子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3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在不同恢复模式中的特征,探讨退化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性质特征,为东南沿海退化沙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海岸防护林由单一的木麻黄纯林向稳定的近自然林演替提供土壤学方面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土壤物理性质:3种植被恢复模式均比对照裸沙地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持水量上升,保水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增加,不同恢复模式之间改良土壤结构的能力差异显著,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效果最好,其次是潺槁木姜子+木麻黄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效果最差。 2、土壤化学性质:3种植被恢复模式都能有效的增加土壤养分,但磷素的增加较少(表现土壤缺磷),降低土壤pH值,木麻黄纯林降幅较大(低于4.00),土壤酸化较明显;而且不同恢复模式之间土壤养分增加量差异显著,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增加量最大,其次是潺槁木姜子+木麻黄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最小。 3、土壤酶活性:裸沙地在植被恢复后,不同恢复模式的5种酶活性均高于裸沙地。其中,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3种植被恢复模式中差异显著(P0.05):天然次生林混交林木麻黄纯林;酸性磷酸酶活性:木麻黄纯林混交林天然次生林;脲酶活性:天然次生林中木麻黄纯林混交林;多酚氧化酶与裸沙地相比,提高不显著,不同恢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4、土壤微生物:裸沙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均显著提高(P0.05),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混交林木麻黄纯林裸沙地。 5、土壤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土壤中碳、氮、磷及其影响因素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标值:裸地木麻黄纯林潺槁木姜子+木麻黄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土攘肥力逐渐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英;;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2 李茂瑾;;滨海沙地后沿几种木麻黄混交林防护功能与土壤性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3 乔洁;褚卓栋;周志国;;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4 陆梅;韩智亮;;滇池西岸森林公园4种针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5 于群英;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安韶山,黄懿梅,郑粉莉;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草地学报;2005年03期

7 张学权;胡庭兴;;林(竹)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物理特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8 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彭镇华;朱平;;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胡海波,康立新,梁珍海,仇才楼;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10 毕江涛;贺达汉;黄泽勇;;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杰;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根际土壤性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2 邹军;退化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中土壤酶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李奕建;上海市沿海防护林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0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30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a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