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典型喀斯特区城市边缘地带人为干预强度与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8 18:11
【摘要】: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当前西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态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严重的威胁了该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喀斯特地区人为干预的研究对于搞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提高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人类活动成为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喀斯特地区城市边缘地带的人为干预强度,对石漠化与人为干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来探讨人类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 文中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详细分析了红枫湖示范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构建喀斯特地区人为干预的综合评价模型。同时借助于3S技术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该区域的人为干预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 (1)综合分析红枫湖示范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四期喀斯特地区城市边缘地带人为干预强度,从空间格局上看,轻度干预和中度干预区域位置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它的人为干预从空间上看,变化不太明显。 (2)从人为干预与石漠化的耦合关系来看,微度干预和轻度干预主要分布在无石漠化地区,中度干预和强度干预除了强度石漠化区分布较少以外,其它区域都有分布,极强度干预主要分布在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区。 (3)从人为干预的介入与退出来看,2010-2005(人为干预中)年的受到人为干预的面积变化率比较大,特别是在中度干预面积2010年与2005年相比较增加了7.29km2,轻度干预面积2010年与2005年相比则减少了5.99km2,微度干预面积2010年与2005年相比则减少了2.94km2。2005-2000(人为干预介入前)、2013-2010(人为干预退出后)这两年的变化率总体上变化不大,相交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1;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飞;伊文超;阎维巍;;从古地理学角度探讨广西石漠化分布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3年01期

2 李阳兵;罗光杰;程安云;邵景安;白晓永;王世杰;;黔中高原面石漠化演变典型案例研究——以普定后寨河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05期

3 汪华兵;尹旺;漆小兵;黄集云;;关于石漠化治理的若干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年04期

4 王中宇;;石漠化治理的“庐山真面目”[J];人与生物圈;2009年05期

5 王瑞江,姚长宏,蒋忠诚,裴建国;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年03期

6 苏维词,朱文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年01期

7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8 李昌来;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及可持续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韦汉祥,罗金定;文山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规划意见[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01期

10 林中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精心组织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罗娅;;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曾庆良;郝菊海;;毕节生态试验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探讨[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A];200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建华;邓琴;丁卫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7 李克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温远光;陈放;朱宏光;赖家业;刘京涛;吴庆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梁建平;许奇聪;;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10 唐明榜;杨元熙;;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秋;广西石漠化治理经验值得大力推广[N];广西日报;2006年

2 蒋卫民;成思危论广西石漠化[N];广西日报;2006年

3 齐联 李惠均 陈永生;国家应尽快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武荔霞;治理石漠化 广西人民的希望[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5 蒋桂雄;广西石漠化亟待治理[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6 肖克 刘久锋;贵州:治理石漠化刻不容缓[N];农民日报;2006年

7 李红梅;治理石漠助农脱贫[N];人民日报;2007年

8 李红梅;倾情关注石漠化[N];人民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丽燕;启动实施石漠化治理专项工程[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周丽燕;广西石漠化亟待治理[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皇甫江云;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素红;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6 卢红梅;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谭秋;不同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因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起伟;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璞;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牛海波;基于遥感技术在广西忻城县石漠化调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盈斌;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与治理工程设计[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占明;基于案例推理和智能算法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优选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张撬华;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闫妍;广西岩溶区县级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吴克华;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效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静;酉阳石漠化现状评价及分区治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曲道凯;论石漠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3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33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