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基于景观结构的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2:24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如何有效调控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长株潭核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管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依据研究区近20年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尺度特征及生态风险作用驱动因子的分析,以景观结构及功能变化为切入点,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功能退化等引起的生态风险进行识别,构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展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从调控目标、调控重点、调控尺度选择、调控行为决策与调控策略等方面提出如何有效实施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尺度分析 根据长株潭核心区1989~2008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提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湘江样带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小波分析方法进行特征尺度检测。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不同部位的特征尺度选择不是唯一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不同研究区域或研究部位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特征尺度选择有一定影响。不同土地利用及景观类型具有不同的尺度特征,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尺度值最小但景观敏感性最强,宜选择1980m左右的分析粒径;城市建成区特征尺度值最大,宜选择3300m左右的分析粒径,其景观敏感性最差。 2.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及作用机理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及功能变化是导致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景观结构特征及格局变化的生态学特征,开展景观敏感性分析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更好的把握生态风险驱动因子作用的方式及过程。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子是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作用的主导驱动因子,建设用地变化与GDP变化具有一致性;耕地与草地的景观敏感性最强,其次是林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景观敏感性最差。 3.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及特征分析 根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驱动因子作用的分析,结合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建立基于“源”与“汇”景观结构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高于其他区域,长沙市区整体风险值最高,较高风险及高风险区分布最广,湘潭次之,株洲市区整体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最低。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均表现出即由一般风险区向中风险区,或者是由一般风险区向较高风险区发展的过渡性特点,低风险分布区域呈现零散分布,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的压力较大。评价单元大小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比较10km×10km及2km×2km粒径两种评价单元的分析结果,后者是更适合的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单元。 4.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 结合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因子作用分析,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指数变化规律为依据,确定不同变化情景的风险调控目标与调控重点,探讨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最佳时间、空间及功能调控尺度选择,并根据调控行为主体系统的特点,从微观层面开展了基于多智能体模拟(ABM)方法的土地利用风险调控行为模拟与决策,并提出了不同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水平下的多种调控手段与调控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01;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小苓,倪晋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友静;樊恒通;;城市植被尺度鉴别与分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6期

3 邱荣旭;李山;吴静;;基于Agent建模在旅游模拟研究中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4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5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6 傅丽华;谢炳庚;何燕子;仇应山;朱康;;基于小波分析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尺度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1期

7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8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9 何春阳,陈晋,史培军,范一大;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闫小培;毛蒋兴;普军;;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745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45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f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