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4:13
【摘要】: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对京津冀区的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一直是我国生态脆弱区,近二十年来,生态建设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揭示该区人地关系复杂变化,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县域尺度作典型案例研究。基于沽源县三期TM遥感数据(1988年7月、1998年8月、2007年7月),运用GIS空间处理技术和景观格局主要指数,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在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年降水量、土壤质地、土地利用因子等适应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对该区基质景观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分3个适宜性分布区,每个区划分了3个适宜性等级,为今后沽源县生态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京津冀区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阐述景观生态学、LUCC和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基本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主要是概述该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人口、社会经济概况;第三章详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过程;第四章,系统的分析了沽源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第五章以土地利用现状、高程、坡度、坡向、年均降水量和土壤质地为基本评价因子,评价了该区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在适宜性分布的基础上划分基质土地适宜分布区,并确定了各分布区面积大小;第六章是主要结论与讨论,指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01;P901;X171.1
【图文】:

沽源县,区位


该县属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东南、南部是坝缘中低山地;中北部逐渐低缓,地势较平坦,呈波状高原景观。沽源县多丘陵,面积约1416kmZ,几乎布全县,多呈陇状分布于境中北部,其形多呈馒头状,坡度较缓。该县湖积、洪积平原多,几乎占总面积的50ry0,是主要的草地、放牧、耕作区。境内沟壑多随山丘而就,被流冲蚀而成,旱季多为干沟,沟内多沙石,其分布多在东南部,尤以南部丰源店乡、莲滩乡为最多。2.1.3水文气候特征沽源县属冷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蒙古高压的长期控制,形成了低少雨和多风的气候特征。气候较寒冷,多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33.了C,极最低气温一37℃,无霜期100d左右,一多集中在6一9月,全了C的积温2100一280以C,仅满足耐寒植物之需,但光能资源丰富,在太阳能全国分类中,沽源县年日照时数属一级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


3.3遥感图像及相关数据预处理3.3.1数据来源及处理3.3.1.1基础数据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有LandsatTM影像数据,其获取时间分别为1988年9月、1年9月以及2007年9月,轨道为124/31,分辨率为30m*30m,3期图像基本上拍摄时间对接近,有利于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观察、比对和提取信息以及变化分析。地形图为1984年第一版,比例尺为1:10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以及1956年海高程系,等高距为20米。20世纪90年代的沽源县DEM,比例尺为1:5万。其格式为gr记,空间参考系统GCSwGS1984。利用ARcGIS切割功能选取研究区的数字高程。2008年以来每月的降水量数据,沽源县土壤志等相关的资料。3,3.1.2数据处理

遥感影像,遥感影像,波段,图像


鉴于TM的光谱特征,以及多次尝试不同波段的组合,最后选取4、3、2波段,以TM4(R),3(G),2(B)假彩色合成,其组合能突出更丰富的信息,地物标志更清更易于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在获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图像增强技术,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图像的目视解译效果,突出所需要的信息,压缩数据量,为进一步的图像判读做好准备。为了提高TM图像的质量,突出所需要的土用信息,需要对研究区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本研究中,在ERDASIMAG州E9.2支持下,不同时期的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和对比度增强等处理,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图像息质量和视觉效果。利用ERDAS工MAG工NEg.2对几幅遥感图像进行裁切,通过沽源县行政边界shp文膜。因为用A尺CG工S软件切割研究区范围只能对TM中的三个波段进行裁切,不利于后不同波段的解译效果的目视矫正。利用ARCGIS中的ExtractbyMaS伙功能对DEM进切,得到带有行政边界的研究区数据(如图3一2和图3一3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团结协作 争创佳绩——记天津市级劳模集体、东丽区国土资源分局土地利用事务中心[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2746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46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