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模拟林冠受损后凋落物变化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4 05:46
【摘要】:为了分析林冠受损后,冰雪灾害等极端气候导致的非正常凋落物的骤然变化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于2010年10月—2011年2月期间,选择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小坑林区未受损的藜蒴群落进行损伤处理的模拟控制实验。林冠受损处理采用砍开缺口后人工拉断的方式进行,分为:对照样地(CN),损伤+移除枝叶处理(TR);损伤+保留枝叶处理(TD);未处理+添加枝叶处理(UD)。2012年利用土壤原位培养法,分四个季度节对四个不同处理进行净氮矿化速率等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 (1)不同处理间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 春季,CN、TR、UD和TD各处理间pH值、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均无显著差异。夏季,CN、TR、UD和TD不同处理间pH值、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均无显著差异,而全氮在TR和TD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且TR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TD的全氮含量。秋季,CN、TR、UD和TD不同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均无显著差异,TR的土壤pH值与UD、TD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且TR的土壤pH值显著低于后两者。冬季,CN、TR、UD和TD各处理间pH值、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均无显著差异;而TR中的全氮同UD和T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UD的有效磷含量和CN、TD、TR处理间的有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UD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其次是TD,CN有效磷含量高于TR。不同处理间的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大小为:UDTDCNTR,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71mg/kg,1.49mg/kg,1.32mg/kg,1.30mg/kg,由此可知凋落物的增加促进土壤有效磷增加,地表凋落物中的磷很好的进入土壤中。 (2)不同处理间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铵化速率、净淋溶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在春季,不同处理间的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淋溶率的差异均不显著。 夏季的不同处理间的净硝化速率、净氮淋溶率的差异均不显著。净氮矿化速率在CN和UD间差异明显,且前者的净氮矿化速率明显高于后者。 秋季的不同处理间的净氮矿化速率、净铵化速率的差异均不显著。净硝化速率在TR和UD之间差异显著,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净淋溶速率在TR样地同CN、UD、TD三个样地差异显著,且前者为负值。 冬季的不同处理间的净氮矿化速率、净铵化速率的差异均不显著。UD样地的净硝化速率同CN样地的存在显著差异,UD样地的净硝化速率3.49mg·kg-1·month-1,显著小于CN样地(8.62mg·kg-1·month-1)。UD的净淋溶速率与TR、TD的净淋溶速率差异明显,且TR、TD的净硝化速率为负值,分别为-6.80mg·kg-1·month-1和-6.70mg·kg-1·month-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少麟,李跃林,任海,赵平;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2 吴仲民;李意德;周光益;陈步峰;;“非正常凋落物”及其生态学意义[J];林业科学;2008年11期

3 丁一汇;王遵娅;宋亚芳;张锦;;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4 骆土寿;杨昌腾;吴仲民;肖荣高;周志平;张娜;翁启杰;肖以华;;冰雪灾害对粤北天然次生林的损害及产生的林冠残体量[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3期

5 李贵才,韩兴国,黄建辉,唐建维;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1年07期

6 王光军;田大伦;朱凡;闫文德;李树战;;湖南省4种森林群落土壤氮的矿化作用[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7 刘景双,杨继松,于君宝,王金达;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3期

8 王晶苑;张心昱;温学发;王绍强;王辉民;;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J];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9 陈印平,潘开文,吴宁,罗鹏,王进闯,鲜纪绅;凋落物质量和分解对中亚热带栲木荷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10 肖冬梅,王淼,姬兰柱,韩士杰,王跃思;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氮化亚氮和甲烷的通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以华;冰雪灾害导致的凋落物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54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54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