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兰州市耕地变化格局与驱动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4 10:47
【摘要】:以兰州市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耕地变化景观指数分析了兰州市耕地变化格局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引起兰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有4种,即开发、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10a间耕地增加最多的方式为土地开发(1 159.75hm2),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159.39hm2),复垦增加为0;兰州市土地减少方式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建设用地等,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5 516.28hm2,建设用地减少3 863.88hm2,灾毁面积1.13hm2,其他原因减少为351.65hm2.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单一,优势度相对较高,均匀度低;耕地减少的方式较增加的方式多样,优势度低,均匀度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生产力是影响兰州市耕地变化的3大驱动力.
【图文】:

多样性指数,景观,指数图,兰州市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图11999~2008年兰州市耕地增加方式及比例Fig.1Increasingwaysandrate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21999~2008年兰州市耕地减少方式及比例Fig.2Reducingwaysandrate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3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多样性指数Fig.3Thelandscapediversity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4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优势度指数Fig.4Thelandscapedominance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5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均匀度指数Fig.5Thelandscapeevenness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反比,对于景观类型数目相同的不同景观,多样性指数越大,其优势度越小.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耕地增加的方式只有一种,因此它们的优势度高,对耕地景观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耕地增加的方式多,因此,各增加方式对耕地景观增加要素的控制作用弱.均匀度和优势度为描述景观由少数几个主要景观控制的程度.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耕地增加的方式

多样性指数,景观,指数图,兰州市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图11999~2008年兰州市耕地增加方式及比例Fig.1Increasingwaysandrate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21999~2008年兰州市耕地减少方式及比例Fig.2Reducingwaysandrate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3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多样性指数Fig.3Thelandscapediversity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4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优势度指数Fig.4Thelandscapedominance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5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均匀度指数Fig.5Thelandscapeevenness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反比,对于景观类型数目相同的不同景观,多样性指数越大,其优势度越小.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耕地增加的方式只有一种,因此它们的优势度高,对耕地景观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耕地增加的方式多,因此,各增加方式对耕地景观增加要素的控制作用弱.均匀度和优势度为描述景观由少数几个主要景观控制的程度.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耕地增加的方式

多样性指数,景观,指数图,兰州市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图11999~2008年兰州市耕地增加方式及比例Fig.1Increasingwaysandrate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21999~2008年兰州市耕地减少方式及比例Fig.2Reducingwaysandrate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3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多样性指数Fig.3Thelandscapediversity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4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优势度指数Fig.4Thelandscapedominance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图5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景观均匀度指数Fig.5Thelandscapeevennessindexofarablelandfrom1999to2008inLanzhouCity反比,对于景观类型数目相同的不同景观,多样性指数越大,其优势度越小.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耕地增加的方式只有一种,因此它们的优势度高,对耕地景观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耕地增加的方式多,因此,各增加方式对耕地景观增加要素的控制作用弱.均匀度和优势度为描述景观由少数几个主要景观控制的程度.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耕地增加的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胡苗;;兰州市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李淑娟,隋玉正,李玉文,孙志虎,王凤友;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其多样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4 周于翔;骆东奇;莫良玉;;重庆市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6期

5 王夏琰;刘学录;;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刘海珍;倪少春;;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9年05期

7 钱小龙;管华;谢国琴;薛淑娟;;徐州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潘鹏程;;福州市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多样性分析[J];海峡科学;2010年09期

9 黄分霞;吕惠进;;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2 唐丽娟;雷磊;曹玲;;沿海城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3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陈辉;张永福;;阿克苏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6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7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8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9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10 牟磊;高敏华;王新军;王伟;谢峰;;灰色关联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新疆巴州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贾滨洋;唐亚;柏松;王琴;;基于RS和GIS的西岭雪山风景区近18年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研究[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丁向华;王挺之;罗良伟;姜照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志海;张昭云;薛智勇;;基于空间网络的公路网测度与评价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8 丁宁;孙英君;蔡菲;孟飞;;基于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的城市重金属污染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9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春雷;多尺度林业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贾晓晴;古莲河露天煤矿环境影响与景观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8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9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磊;景观斑块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艳;柳州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文亮;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艳;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赵国庆;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陈宝成;控释掺混肥对主要粮田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常成;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朝辉,王克林,熊艳,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2 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3 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4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5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6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7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8 张文忠,王传胜,吕昕,樊杰;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9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陈晋,辜智慧,徐伟;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杨桂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江民;赵学茂;党国锋;;甘肃兰州市耕地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关系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2 胡苗;;兰州市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3 王兆华;张杰;贾永健;王莉霞;;兰州市耕地资源变化的社会驱动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4 ;兰州市商业战线调整和改革的调查[J];兰州学刊;1981年01期

5 李万忠;兰州市场学会成立[J];社科纵横;1985年03期

6 学斌 ,桂英;兰州市乡镇企业人才开发的战略与对策思考[J];兰州学刊;1988年01期

7 柯茂盛;;以改革总揽全局 努力发展生产力[J];中国改革;1988年03期

8 张旭东;八千里风鹏正举——访兰州市文化局局长党成德先生[J];经贸世界;1995年03期

9 ;兰州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做法[J];中国中小企业;1997年11期

10 杨天育,李辛村,何继红,黄毓伟,杜_";兰州市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下)[J];兰州学刊;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慧;李亿春;朱z

本文编号:2780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80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