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2 17:05
   本研究以遥感航拍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ERDAS分幅功能截取了都江堰市平原区4km2范围为研究区。在遥感软件Definiens的支持下,通过图像的多尺度分割,建立相应的模糊分类规则对研究区进行了面向对象的快速土地分类,并通过ENVI对不同分类方法所获取的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和比较。结合景观格局理论,运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标对提取到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分析讨论。根据研究区土地结构和格局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及措施,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更新以及快速准确获得遥感专题信息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根据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结合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可以提高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解译精度。在分割尺度为200的情况下,选择分割参数为形状因子0.1、色彩因子0.9、紧致度0.5、光滑度0.5,并结合相应的模糊分类规则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89.62%,Kappa系数为87.31%,与非监督分类结果相比,总体精度提高了5.65%,Kappa系数提高了0.0793。解译精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与传统的目视解译结果趋于相近; (2)面向对象分析法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为: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别为1.67km2、1.18km2、1.15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1.75%、29.50%、28.75%。生产用地只有耕地一种土地类型;生活用地以道路为主,占生活用地面积67.80%,占研究区总面积20.00%,其次是农村居住用地,占生活用地面积的32.20%,占总面积9.50%;生态用地以林地为主,占生态用地面积的82.61%,占研究区域总面积23.75%,其次是水域,占生活用地面积17.39%,占总面积5.00%;同时通过对解译得到的分类图进行快速的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可得,每平方千米的单位面积组成为:生产用地0.42km2,生活用地0.29kmn2,生态用地0.29km2,而其对应的破碎度分别为:生活用地1805.93、生产用地286.23、生态用地923.17; (3)通过遥感影像特征提取,可以快速提取景观格局信息,掌握生态格局的主要特征。研究区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三生用地的景观格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格局状态主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生产用地聚合度较高且形状较为规整,存在着大量的优势斑块,其最大斑块指数值高达10.3843,以绝对优势控制着景观格局的组成。生活用地中,农村居住用地分布零散,主要沿道路、河流分布,其聚合度为54.3302,是所有土地类型中最低的;道路用地的边缘密度指数为233.1056,说明其连通性较好;生态用地中,林地的分维数指数最高为1.5240,说明其边界褶皱程度比较高,形状较为曲折复杂; (4)可以通过土地合理布局的方式,来改变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本文根据研究区现状,提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建议,如下:①生活用地以增加聚集度,建立“村—院—庄—户”体系,和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可以不大规模改变现有布局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和便利性:②生产用地以加强集约节约用地为主,进行土地整理和引入更多的机械化操作为辅,促进田间集成基础配套设施的建立,消除土地自身性质影响,来提高生产规模以及产出;③生态用地则以保护区域内林地、水域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缩小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P901;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星;刘瀚;吴克宁;柳中原;高晓晨;李晨曦;;基于“三生融合”的普兰县土地资源现状与优化配置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04期

2 刘艳中;孙荣泽;陈章;陈勇;张祚;李晓林;;临湘市“三生”用地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年06期

3 王健;;内陆河流域典型地类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试验[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年02期

4 郑涛;陈爽;张童;;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长江南京段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05期

5 张文慧;蔡利平;吕晓;;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年06期

6 张彦敏;江文渊;陈浩;张征云;;天津市生态用地人类活动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年01期

7 龙花楼;刘永强;李婷婷;王静;刘爱霞;;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8 胡进刚;张晓东;沈欣;张婵;;一种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影像道路提取方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年03期

9 张德平;李德重;刘克顺;;规划修编,别落了生态用地[J];中国土地;2006年12期

10 朱寿红;孙玉杰;舒帮荣;王胜利;梁迅;;规划政策影响下区域生态用地演变模拟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丹;李锋;王如松;;城市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探讨[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李锋;阳文锐;张小飞;王如松;赵丹;;常州城市生态用地及其服务功能优化方法[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张良;赵树明;李洪远;吴璇;孟伟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天津市最小生态用地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雄;;利用土地规划科学布局生态用地 保障环境友好[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5 姚冠荣;谢花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基本原理初探[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6 杨磊;沈清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用地优化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2018年

7 刘秋鸣;蒲向军;;生态视角下的城乡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2018年

8 项阳;尹长华;陈丙森;;面向对象的弧焊工艺专家系统及其网络化[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9 刘剑;;面向对象的地形图符号库设计方法[A];2006年测绘新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东来;张林源;白加德;马盈;张鹏骞;;基于生态承载视角的城市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生态用地利用为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匡耀求;应增补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一级类别[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王金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重视生态用地保护[N];东方城乡报;2007年

3 记者 张昊;“十三五”南京生态用地只增不减[N];南京日报;2017年

4 ;扬州:合理配置生态用地 积极助推绿色发展[N];江苏经济报;2017年

5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生态用地亟待步入规范化轨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6 记者 张培奇 见习记者 范亚旭;河南严守生态用地保护红线[N];农民日报;2017年

7 冯培丽 耿未明 徐清峰 谢专科;北京督察局:探路生态用地督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8 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 马安胜;让生态用地持续提供生态服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9 记者 武自然;天津:破坏生态用地严重者要担刑责[N];经济日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王伶雅;我市立法保护133.11平方公里生态用地[N];成都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蜀涵;基于耕地保护的典型黑土区生态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汤玉奇;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多特征变化检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魏泳涛;面向对象的有限元程序设计方法[D];四川大学;2000年

4 张晓琳;面向对象的XML数据管理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毛明毅;面向对象的广义空间逻辑运算模型与推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孙卫东;新疆土屋—黄山一带遥感异常提取及铜多金属找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尚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面向对象分类的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8 李必信;程序切片技术及其在面向对象软件度量和软件测试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00年

9 付哲;基于特征的面向对象虚拟GIS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徐新国;在EDBMS中若干面向对象关键技术的扩充及系统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星;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2 刘凌露;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城市生态用地监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柳中原;西藏阿里普兰县“三生用地”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滑永胜;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配置系统分析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5 陈欢;生态斑块对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的影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年

6 朱晓萌;基于CLUE-S模型的哈尔滨市生态用地格局时空演变与情景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7 李国煜;基于景观安全格局途径的福州市生态用地保护布局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8 伍幸妮;喀斯特地区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组合赋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王林枝;城市群生态空间范围及生态用地分布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10 刘军卫;平山县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及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0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10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3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