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省域耕地土壤酸化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11:27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空间分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5万福建省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全省1982年36777个和2008年236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相关分析数据建立1:5万耕地土壤空间属性数据库,借助GIS技术、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了 1982—2008年间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旨在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82年和2008年福建省耕地土壤pH均值分别为5.38和5.11,东部地区耕地土壤pH高于西部,空间差异较大,26年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降低0.27个单位,酸化趋势较明显。2.1982—2008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空间差异较明显,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耕地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4.26%和26.74%;一熟、两熟和三熟区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酸化耕地总面积的4.02%、44.64%和51.34%;平原台地区、谷地盆地区和丘陵山地区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平原台地区、谷地盆地区和丘陵山地区耕地土壤总面积的56.71%、74.86%和75.83%;海拔200 m、200~400m、400-600 m、600~800m、800~1000 m、1000~1200 m 和 1200~1400m 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相应海拔范围耕地总面积的61.60%、78.03%、74.16%、81.27%、76.54%、72.09%和 64.67%;距离道路2km、2~4km、4~6km、6~8km、8~10km和10km范围内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相应间距范围耕地总面积的67.99%、79.38%、82.62%、79.10%、82.98%和 82.84%;距离居民点2km、2~4 km、4~6 km、6~8 km、8~10 km和10 km的耕地土壤酸化面积分别占相应间距范围耕地总面积的67.60%、75.48%、78.73%、78.15%、69.94%和 69.42%。3.1982—2008年间,福建省有71.00%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其中以弱度酸化耕地土壤占优势,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和酸化耕地总面积的42.78%和60.26%;中度酸化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和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1.53%和30.33%;强度酸化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和酸化耕地总面积的6.68%和9.41%。4.大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多雨气候条件以及酸沉降是加速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其对土壤pH变化量的直接影响效应、间接影响效应和总影响效应分别达-0.70、-0.16 和-0.86,-0.4、-0.35 和-0.75 以及 0.38、0.11 和 0.49,故合理调整施肥结构进而科学减量施用化肥和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形成是减缓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学位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15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王芳;赵庚星;方正;常春艳;王卓然;;黄泛平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3期

2 徐凯健;曾宏达;张仲德;谢锦升;杨玉盛;;亚热带福建省森林生长季与气温、降水相关性的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年10期

3 蒋惠;郭雁君;吉前华;郭丽英;张小凤;胡亚平;;广东省西江流域桔园土壤酸化状况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2015年05期

4 汪吉东;许仙菊;宁运旺;张辉;马洪波;张永春;;土壤加速酸化的主要农业驱动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2015年04期

5 杨义;王林学;;渝北区耕地土壤酸化现状测试分析及改良措施建议[J];南方农业;2015年19期

6 袁珍贵;杨晶;郭莉莉;朱伟文;易镇邪;屠乃美;;酸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酸化土壤的主要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5年07期

7 徐仁扣;;土壤酸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土壤;2015年02期

8 王文娟;杨知建;徐华勤;;我国土壤酸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08期

9 寇绍丽;刘听报;;新野县粮田耕层土壤酸化趋势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4年23期

10 龙军;张黎明;沈金泉;周碧青;毛艳玲;邱龙霞;邢世和;;复杂地貌类型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捷;福建省种植业化肥施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7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17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d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