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24 05:35
   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质量是实现林木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由于受到频繁的人为干扰,毛竹林的立地承载力逐渐下降,为实现毛竹持续健康经营,评价竹林土壤肥力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土壤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动力,其所表征的生物肥力处于中枢和核心地位。以蜀南竹海核心区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量生物量氮(Nmic)、微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呼吸8项指标,按照0-20 cm及2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呼吸的整体水平与日间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的空间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数评价模型,对指标所表征的毛竹林生物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构建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数评价模型,综合运用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所表征的毛竹林生物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旨在为毛竹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构建合理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指标的变异程度较高,且在20-40 cm土层生物指标的变异程度均高于在0-20 cm土层的。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Cmic/Nmic的值有所增加,其他各指标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不同样点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较小,研究区内土壤呼吸整体水平较高。在日间观测时段内,土壤呼吸速率小幅度升高,其日间变化趋势与土壤温度一致。(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Cmic、Nmic、Cmic/Nmic、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自相关尺度在0-20 cm土层为1.8、1.5、2.4、1.3、1.7、1.62 km,在20-40 cm土层为2.0、1.75、2.72、0.85、0.95、1.45 km,酸性磷酸酶的自相关尺度在0-20 cm土层为1.95 km。其中,在0-20 cm土层中的Cmic/Nmic、酸性磷酸酶和在20-40 cm土层中的Nmic和CmidNmic的自相关系数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逐渐向负方向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4)半变异函数分析得出Cmic、Nmic、Cmic/Nmic、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Gaussian),决定系数在0.670~0.896,拟合效果好,而蔗糖酶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Spherical),决定系数小于0.4,拟合效果较差。指标在两土层间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因素引起的,各指标变程在1.01-2.22 km范围内。(5)主成分分析表明0-20 cm土层第一主成分包含了过氧化氢酶、微生物生物量氮和脲酶,第二主成分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与微生物生物量碳,20-40 cm土层中的第一主成分为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第二主成分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与酸性磷酸酶。不同土层间各指标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不同,重要成分包含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的所有指标。(6)土壤生物肥力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生物肥力以三级为主,分别占不同土层面积的37.32%和46.64%,其次分别是四级与二级肥力;一级面积较小,分别占不同土层面积的7.5%和15.16%;五级最少,仅分别占总面积的1.04%和2.67%。研究区肥力等级三级及以下的土壤分别达到各层土壤的69.63%和69.91%,中心区域的土壤生物肥力普遍高于边缘地带。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S7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罗承德;雷波;马丹;代斌;高强伟;;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J];土壤;2015年03期

2 王妍;;土壤生物工程减少坡面侵蚀效果[J];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05期

3 王颖;高甲荣;娄会品;顾岚;钱斌天;;土壤生物工程在北京市琉璃河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2期

4 高甲荣;刘瑛;Hanspeter Rauch;;土壤生物工程在北京河流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3期

5 卢海筠;;浅论土壤生物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J];安徽建筑;2007年03期

6 李俊;姜昕;李力;沈德龙;;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年04期

7 翟瑞常,张之一;耕作对土壤生物碳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6年02期

8 武夷山;;土壤生物工程技术[J];国际科技交流;1988年10期

9 L.Fernández;R.Baigorri;O.Urrutia;何一通;;利用土壤生物刺激素改善磷矿石类肥料在牧草上应用的短期效应[J];腐植酸;2017年01期

10 娄会品;高甲荣;王越;张金瑞;;土壤生物工程减少坡面侵蚀效果[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先贵;;我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研究方向思考[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吕晶;高甲荣;李晓宏;娄会品;;土壤生物工程在沿河公路护坡中的初期水土保持效应[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汤孟平;;基于相邻网格调查的近自然毛竹林结构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5 郑金福;占拥法;兰红星;董志燕;;低产毛竹林改造技术[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余林;熊彩云;肖复明;徐海宁;曾伟;熊振宇;;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顾小平;吴晓丽;汪阳东;;毛竹林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柳丽娜;;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童以平;潘建平;严国琴;宣涛涛;;毛竹林经营类型的细分化刍议[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钱斌天;陈胜利;廖贵彩;刘胜;陈平平;;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的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亚;联合国发起保护土壤生物运动[N];科技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引德;培育土壤生物肥力是当务之急[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李小平 张利权 张政;土壤生物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符王润;土壤生物:一群被忽视的“地下工作者”[N];广东科技报;2011年

5 梅永存 彭张青 来建强;小水电成“炸弹”,毛竹林成“罪魁”[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朱才熙;毛竹林忌水平带状条垦[N];湖南科技报;2002年

7 江西省井冈山市林业局 朱才熙;毛竹林施肥两法[N];江苏科技报;2000年

8 梁仰贞;毛竹林的冬季管理[N];云南科技报;2000年

9 记者 张健康 通讯员 杨健;湖州创新毛竹林储水自灌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10 凉军;毛竹林的冬季管理[N];中国特产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瑛;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在河岸生态修复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曹福明;桃江毛竹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3 刘广路;毛竹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高志勤;毛竹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周国模;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郭晓敏;毛竹林平衡施肥及营养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7 张刚华;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杜满义;闽西北不同施肥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吴志民;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益;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固坡效果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年

3 陈鹏;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措施植物发展特征及固土效果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4 娄会品;土壤生物工程在北京郊区生态护岸应用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王颖;土壤生物工程在京郊示范区中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顾岚;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河流近自然治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钱斌天;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物材料的筛选和施工方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胡帅栋;不同用量生物质炭输入对毛竹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9 宋西娟;毛竹林光合特征及生物量的垂直差异分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10 高平珍;毛竹林下药用固氮植物复合经营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25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25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e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