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岳阳市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3:02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脆弱、土地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为岳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应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岳阳市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以1993年TM、2001年ETM+和2009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指数、土地转移矩阵、Kappa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岳阳市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特点,为今后该区的土地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表明在1993年~2009年的16年间: 1、岳阳市核心区处于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景观分布相对集中。 2、在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和水域是核心区中最重要的景观类型。在三个时期中,两者面积之和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9.99%、67.89%和66.18%。同时,建设用地的面积迅速上升了,由1993年的11160.45公顷上升到2009年的16810.83公顷,共增加了5650.38公顷,上升50.629%。 3、水域、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多度值和重要度都在变大,空间频次最高,重要程度在加强,耕地的空间频次和重要程度都在降低。反映出研究区内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的分布更加广泛,间接反映岳阳市的经济发展迅速。 4、岳阳市核心区的土地景观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五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化,其中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变较为激烈,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发生面积转化的比例达到了52.66%,反映出岳阳市核心区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景观类型相互作用比较激烈。 5、核心区景观异质性发生明显变化,研究区斑块数目明显下降,同时斑块密度,分维数和形状指数都出现了下降,反映研究区内景观整体的复杂程度有所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聚集度都有小幅的升高,表明研究区的景观多样性逐步提高,各景观类型分局更加集中。同时耕地减少,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人地矛盾依然存在,生态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重视。 6、标准Kappa指数、随即Kappa指数、位置Kappa指数和数量Kappa指数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空间一致性也由0.6407减小到0.6364。我们可以看出景观类型的保持不变的能力不是很强,景观类型直接的转化比较容易。
【学位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301;P9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岳阳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状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岳阳市核心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3.1.1 土地利用结构和动态度
            2.3.1.2 土地利用多度指数与重要度指数
            2.3.1.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3.2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
        2.3.3 Kappa 指数
第三章 数据源的处理与信息提取
    3.1 数据来源与软件支持
        3.1.1 遥感数据简介
        3.1.2 其他数据来源
        3.1.3 软件平台及简介
    3.2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3.2.1 几何校正
        3.2.2 大气校正
        3.2.3 图像增强
        3.2.4 裁剪
        3.2.5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景观类型划分
        3.2.6 监督分类与分类后处理
        3.2.7 分类结果和精度评价
第四章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4.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4.3 土地利用多度指数与重要度指数
    4.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5.1 景观水平指数分析
    5.2 景观斑块类型特征分析
        5.2.1 各年景观斑块类型特征分析
        5.2.2 1993 年~2009 年景观斑块指数动态分析
    5.3 KAPPA 指数分析和一致性分析
        5.3.1 kappa 指数分析
        5.3.2 一致性分析
第六章 驱动力分析与对策
    6.1 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6.1.1 人口因素
        6.1.2 经济因素
        6.1.3 政策因素
    6.2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科利;常庆瑞;张俊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4期

2 杨鹏;陆宏芳;陈飞鹏;王瑞江;;1995至2004年广州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3期

3 原峰,姜彤;荆江分洪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4 袁力;赵雨森;龚文峰;范文义;;基于RS和GIS扎龙湿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5 王薇;陈为峰;王燃藜;甘运贤;;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以垦利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1期

6 杨娟;王心源;杨则东;吴立;任霞;;基于RS和GIS的阜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0年04期

7 李彩霞;孙虎;;大同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8 张强;马友鑫;刘文俊;李红梅;;滇西北高原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山地学报;2007年03期

9 徐中春;谢永生;王恒俊;;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3期

10 汪煜;吴国平;何林艳;;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杨克俊;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吴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文杰;岳阳市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洪丽;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洋;基于3S技术的伊洛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华;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动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陈立东;应用FRAGSTATS3.3对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景观格局的研究及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6 胡琴;基于GIS北碚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霞;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8 徐昕;上海滨海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晓琴;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10 邓华灿;基于RS与GIS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9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39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