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18 19:54
  季节性冻融是全球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全球变暖引起的季节性冻融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森林生态系统,从而对生态系统过程施加强烈的影响。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成分之一,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调控。但迄今为止的研究更集中在土壤冻结前和融化后的生长季节内,有关土壤冻结和融化过程中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空间分布、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多样性等研究仍然相对缺乏,这很难深入理解土壤微生物在高寒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如凋落物分解、养分元素的释放与转化、腐殖质的形成等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更不利于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该生态系统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本实验以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分布范围最广和面积最大的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冷杉混交林、冷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的方法研究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冻结阶段和解冻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讨三种森林群落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响应,以期为深入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土壤生...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种川西亚高山滴山森林土壤温度动态变化(2005,11心009一)

琼脂糖凝胶,森林群落,刀石


1997),会影响后续的DGGE分析。 ML.LZL-3肠‘卜,刀石L了1乡串‘,瓜林图2部分 165rDNAV3区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图,M为口1’ akaraDL2, 000DNAMarker,Lanel一9依次为冷杉原始林,天然混交林和冷杉次生林的有机层和矿质层样品。Lanelo为PCR反应的阴性对照。 Fig1.PartsofagaroseeleetroPhoresisofV3regionfragmentof165ribosomeDNA.M: Moleeularsizemarker’ Lanel一 9fallowedbysamPlesofo电 anielayers, materiallayersinPrimaryforest, mixedforestandseeondaryforest.Lanelo:NegativeeontrolofPCRreaetion.12三种森林群落土壤细菌种群的DGGE图谱表3所示为在土壤冻结过程和解冻过程3个森林群落土壤样品所获得的细菌条带数及其变化特征。如表2所示,土壤开始冻结时,3个森林群落有机层和矿质层的细菌条带数虽然相差不大

土壤细菌,样品,森林群落,图谱


(b)(c)个森林群落土壤细菌16SrDNA的E心GE图谱,a为2008.n与2008.12的样品为2009.3与2009.4的样品,c为2009.5与2009.8的样PanEPattemofbacterial165rDNA,a:samP1ese0llectedinNov.20()8andDee.2008,lleetedinMar.2008andAPr-2009,c:salnPleseolleetedinMay.2009andAug.2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季节性冻结初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J]. 刘利,吴福忠,杨万勤,王奥,谭波,余胜.  生态学报. 2010(20)
[2]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J]. 邓仁菊,杨万勤,胡建利,冯瑞芳.  生态学报. 2009(05)
[3]核酸分析方法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钟文辉,王薇,林先贵,尹睿,申卫收.  土壤学报. 2009(02)
[4]不同层面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J]. 陈敏玲,李伟华,陈章和.  生态学报. 2008(12)
[5]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微生物生理和生态的影响[J]. 杨思忠,金会军.  生态学报. 2008(10)
[6]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J]. 林先贵,胡君利.  土壤学报. 2008(05)
[7]土壤冻融交替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孙辉,秦纪洪,吴杨.  土壤. 2008(04)
[8]PCR-DGGE技术在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措施[J]. 马俊孝,季明杰,孔健.  食品科学. 2008(05)
[9]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07(12)
[10]冻融作用下土壤物理和微生物性状变化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关系[J]. 王连峰,蔡延江,解宏图.  应用生态学报. 2007(10)



本文编号:2924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924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