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呼吸对采伐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2-08 20:46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为大气碳库碳储量的2倍。人类活动,如人工林的管理措施(采伐干扰、化肥的使用)、化石能源的燃烧(大气氮沉降加剧),都不可避免地对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占森林生态系统总呼吸的30%-80%。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了解土壤呼吸内在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缓解全球变暖。试验地位于国家林业局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灵空山林场)。本研究通过不同强度的采伐干扰、土壤呼吸组分区分、模拟氮沉降处理,基于长期野外监测数据,探索:(1)不同强度采伐干扰对人工油松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自养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2)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规律;(3)根据分解底物的不同,对异养呼吸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根呼吸,微生物分解地上凋落物,微生物分解地下土壤有机质),探讨人工林异养呼吸组分对不同强度氮添加的响应机理,进而探讨影响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的关键要素,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撑。1.理解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采伐干扰的响应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森林管理活动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然而,土壤呼吸(Rs)以及其两个组分...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呼吸对采伐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异养呼吸,自养,月变化,土壤呼吸


3.3.1自养呼吸(Ra),异养呼吸(Rh)与土壤呼吸(Rs)??Rs、Ra和Rh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最大值出现在夏季(7月和8月)。在所有采??伐处理中都观察到这种月变化模式(图3.1)。采伐干扰对Rs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表??3.2)。Rs、Ra和Rh也有显著的年际间变化(表3.2)。??15??

异养呼吸,土壤呼吸,自养


采伐处理和年份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表3.2),表明五年内采伐处理的效应??是相似的。2011年(采伐处理后的第一年),四种处理的Rs及其组分(Ra和Rh)无??显著性差异(图3.2a、c、e),然而,2012年,MT处理的Rs和Ra开始高于其他三种??处理,2013年至2015年,MT对Rs和Ra的正效应变得更加明显(图3.2a、c)。Rh的??变化与采伐处理无关(图3.2e,f)。当整合5年的数据时,随着采伐强度从轻到中度的??增加,Rs和Ra都增加。然而,重度采伐并没有导致Rs或Ra的进一步增加(图3.2b,??d)。与对照组相比,LT和MT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增加13.1%和17.2%,Ra分别增加??35.2%和?68.6%?(图?3.2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滨海人工林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台风强降雨的响应[J]. 王磊,桑昌鹏,余再鹏,林宇,施秀珍,万晓华,黄志群.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1)
[2]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呼吸的影响[J]. 张文丽,贾淑霞,张延,郭亚飞,张士权,阚海波.  土壤与作物. 2019(01)
[3]增温对高寒湿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影响[J]. 赵爽凯,陈克龙,吴成永,毛亚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02)
[4]不同林龄闽楠林土壤呼吸与碳储量研究[J]. 刘宝,吴文峰,何盛强,林思祖,林开敏.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04)
[5]Recalcitrant carbon controls the magnitud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in temperate forests of northern China[J]. Huan Zhang,Zhiyong Zhou.  Forest Ecosystems. 2018(03)
[6]桂林毛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J]. 丁梦凯,胡晓农,曹建华,吴夏,黄芬,王奇岗,闵佳.  环境科学. 2019(02)
[7]模拟氮沉降下去除凋落物对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 李化山,汪金松,赵秀海,康峰峰,张春雨,刘星,王娜,赵博.  生态学杂志. 2014(04)
[8]模拟氮沉降对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持续效应[J]. 李化山,汪金松,刘星,蒋思思,张春雨,赵秀海.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1)
[9]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J]. 金冠一,赵秀海,康峰峰,汪金松.  生态学报. 2013(06)
[10]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干湿交替时期土壤呼吸特征[J]. 金冠一,赵秀海,郭依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02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2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