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4 19:12
  地貌主要是气候与地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地貌研究往往割裂气候作用与地质作用的内在联系,将两者分开来讨论。然而根据长时间尺度河流阶地序列研究表明,晚新生代气候变冷与地壳抬升速率增大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因此地貌可能是气候-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作用与软流圈流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已为人所熟知,但是许多地区的地貌发育历史并不能用该模式加以解释。本文介绍了一种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地貌发育模式,并在陇中盆地对该耦合模式进行了检验。利用陇中盆地西北部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序列,通过定量模拟得到兰州地区的可流动下地壳厚度约为22km,这与兰州地区处于中朝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而具有较厚可流动下地壳的地质背景一致。利用陇中盆地东南部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的渭河阶地序列,通过模拟得到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的可流动下地壳厚度约为11km,这与陇西和中滩-渭南地区处于中朝地块与扬子地盾之间而具有相对较薄的可流动下地壳的地质背景一致。本文的研究表明,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可能主要是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结果。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陇中盆地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模式研究


“半流质岩”流动模型(引自Greene,1982)

周期性载荷,合模,地壳,地表


图1一3地表周期性载荷一下地壳流动祸合模型(westaway,Zo02)(2)地表非稳态侵蚀一下地壳流动藕合模型该物理模型(图1一4)的主要内容为:假定在地表侵蚀速率增加之前,长期的稳定侵蚀作用已使地壳达到热稳定状态(图1一4c),地温函数T(z)不随时间变化。此时整体的地壳均衡过程包括:侵蚀物质从侵蚀区被传输(l)到邻近的沉积中心,由于沉积中心的脆性上地壳底部深度比侵蚀区更大,于是在脆性上地壳底部产生一个指向侵蚀区的水平压力梯度,驱使沉积中心下面的下地壳流向侵蚀区下面(2),并且这种流动具有与反方向侵蚀物质传输相同的速率。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侵蚀区地壳抬升和沉积中心地壳沉降,但侵蚀区和沉积中心的地表海拔都保持稳定不变,区域地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气候恶化引起地表侵蚀速率增加(图1一4d)

非稳态,地壳,合模,地表


1.2.1检验方法实际的地貌发育是否符合气候作用一下地壳流动祸合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加以检验,比如根据非稳态侵蚀一下地壳流动祸合的物理模型(图1一4)得到的地壳抬升速率公式(见第二章分析)可以求算出特定地区的下地壳的有效粘度,然后与根据经验公式(westaway, 1998)得到的下地壳有效粘度进行比较,若是两者一致,则说明气候作用一下地壳流动祸合模式在该地区可能是成立的。但是由于根据非稳态侵蚀一下地壳流动祸合的物理模型求得的地壳抬升速率公式来求解下地壳的有效粘度时需要大量的已知条件,并且无法实现多阶段下地壳流驱动(Lower-erustal一 flowforcing,或LCFF)的地壳抬升过程模拟(Westaway,Zoo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兰州地区1.0Ma黄河阶地的发现和0.8Ma阶地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J]. 潘保田,苏怀,胡春生,胡小飞,周天,李吉均.  自然科学进展. 2006(11)
[2]河南扣马黄河最高级阶地古地磁年代及其对黄河贯通时代的指示[J]. 潘保田,王均平,高红山,管清玉,王勇,苏怀,李炳元,李吉均.  科学通报. 2005(03)
[3]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电性结构和地块变形关系的研究[J]. 赵国泽,汤吉,詹艳,陈小斌,卓贤军,王继军,宣飞,邓前辉,赵俊猛.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10)
[4]渭河宝鸡段河谷地貌的构造气候响应[J]. 陈云,童国榜,曹家栋,李铮华,贾艳琨,徐建明,扬振京.  地质力学学报. 1999(04)
[5]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01)
[6]天水地震区Q值结构[J]. 周民都,张元生,李清河,范兵.  地球物理学报. 1996(S1)
[7]天水地区大地电磁测量及深部电性结构[J]. 刘宝勤,朱佐全,贾政,郭万武,李柱国,张文仁,屈健鹏.  西北地震学报. 1995(04)
[8]天水地区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与地壳结构[J]. 郭守年,徐敬文,孟万辉,王力,彭晓君,孟夏.  西北地震学报. 1995(01)
[9]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纪地质的初步研究[J]. 张林沅.  兰州大学学报. 1962(02)

博士论文
[1]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与地貌演化[D]. 刘小丰.兰州大学 2007
[2]兰州东部地区1,240ka以来的河流阶地研究[D]. 苏怀.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49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49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f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