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0 07:35
  为了探讨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以12年生的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0-5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集中于0-10cm的土壤层,0-5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在0-30cm土壤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下坡位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50cm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密度数值范围为0.85-1.56t/hm2,下坡位最大,上坡位最小。研究表明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易分解性有机碳库在下坡位最大。 

【文章来源】:西部林业科学. 2019,48(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不同坡位的MBC/SOC值Fig.1ThevaluesofMBC/SOCindifferentslopepositions

密度图,土壤微生物量碳,坡位,密度


的数值范围0.15-0.30t/hm2。图2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密度Fig.2DensityofMBCindifferentslopepositions3讨论与结论12年生思茅松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升的特点;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集中于0-10cm的土壤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现出急剧减小的变化趋势,0-5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0-30cm土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下降,下坡位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50cm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密度,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易分解性有机碳库在下坡位最大。试验地位于南亚热带地区,其12年生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特点,与柯娴氡等[19]对粤北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呈随海拔上升而升高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这对于亚热带山地森林可能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通过测定思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发现下坡位的比值最大,说明思茅松人工林的下坡位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由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率较低,下坡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积累速度大于中上坡位这一现象,在短期内(12年)并没有改变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升高的变化趋势,即造林前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大于人工林短周期经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说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过程相对缓慢,人工林的长周期培育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乔木层近似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有关,下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特征[J]. 陈伟,孟梦,李江,邱琼,裴艳辉,郭永清,冯弦,杨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02)
[2]云南热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比较研究[J]. 陈伟,孟梦,李江,邱琼,冯弦,杨斌,徐玉梅.  西部林业科学. 2013(03)
[3]坡位对东灵山辽东栎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 张地,张育新,曲来叶,马克明,戴斯迪.  生态学报. 2012(20)
[4]粤北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柯娴氡,张璐,苏志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02)
[5]宁南山区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J]. 成毅,安韶山,马云飞.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5)
[6]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动态[J]. 李江,孟梦,邱琼,朱宏涛,翟明普,陈宏伟,郭永清,冯弦,刘永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8)
[7]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J]. 翁海龙,陈宏伟,段安安.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03)
[8]贺兰山东坡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J]. 刘秉儒.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4)
[9]武夷山植被带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何容,汪家社,施政,方燕鸿,徐自坤,权伟,张增信,阮宏华.  生态学报. 2009(09)
[10]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王晶,张仁陟,李爱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6)



本文编号:3074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74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