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1 21:17
  为了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辽宁省泥质海岸5种不同类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得出了不同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pH值、总孔隙度、体积含水量、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护林不同类型林分对土壤的理论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速效氮含量的依次为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纯林和辽宁杨纯林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pH值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刺槐纯林,各林分与对照组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刺槐纯林,与对照组均存在极其显著影响,以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土壤孔隙度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刺槐+杨树混交林、辽宁杨纯林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为显... 

【文章来源】:防护林科技. 2019,(0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图3泥质海岸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速效磷含量2.4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总孔隙度分析

泥质海岸,总孔隙度,林分类型,防护林


g·kg-1)<小胡杨+紫穗槐(2.74mg·kg-1)<小胡杨纯林(5.78mg·kg-1)<空白(7.98mg·kg-1)。所有树种速效磷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防护林植被对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植物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用于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发育。所以生长中的辽宁杨纯林用氮量较大,而处于成熟期的小胡杨纯林速效磷含量较多。图3泥质海岸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速效磷含量2.4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总孔隙度分析通过图4数据可得,各个林分类型的土壤孔隙度均在36.7%~45.9%波动,各个防护林土壤总孔隙度均值由小到大排列为刺槐纯林(36.71%)<刺槐+杨树(38.02%)<小胡杨+紫穗槐(38.04%)<辽宁杨纯林(38.31%)<小胡杨纯林(39.73%)<空白(45.90%)。影响森林土壤孔隙状况的自然因素主要有质地类型、结构、有机质含量以及林木的根系等。另外,营林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干扰,也能显著改变土壤的孔隙状况。土壤总孔隙度一般是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其中刺槐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辽宁杨纯林可能是因为人为踩踏等因素对土壤总孔隙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图4泥质海岸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总孔隙度2.5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积含水量分析泥质海岸沿海防护林之所以能够调节气候、改第3期邢亮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3

泥质海岸,土壤密度,林分类型,土壤体


良土壤理化性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树木可以通过光合呼吸以及蒸腾作用排除泥质土壤中多余的水分,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由于秋季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稳定,蒸腾作用强。因此只针对秋季的土壤体积含水率进行分析。由图5可见,各土层空白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林分土壤,说明植被在调节土壤含水率这一方面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可能是雨水淋溶以及植物根系的共同作用所致。各个防护林土壤含水量平均值由低至高排列为刺槐+杨树(5.23%)<辽宁纯杨林(6.63%)<小胡杨纯林(22.66%)<小胡杨+紫穗槐(23.26%)<刺槐纯林(25.22%)<空白(44.55%),刺槐+杨树混交林改良土壤洪涝的效果最好。0~20cm土层体积含水量普遍高于20~40cm,说明表层土壤的枯枝落叶层起到了很好地保持水分的作用。而各个防护林土壤含水率低于对照组可能原因是植物生长以及蒸腾作用的原因。图5泥质海岸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体积含水率2.6辽宁省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密度分析在同等质量的土壤中,土壤的实际密度,是土壤紧实程度的重要表现。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以及树种的生长。由图6可见,在各个土层土壤密度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植被在调节土壤密度的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20~40cm土层土壤密度普遍低于0~20cm土层土壤密度,原因有可能是草本植物根系无法伸展至较深的土层,雨水的淋溶作用在较深的土层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连云港沙质海岸防护林地的土壤特性[J]. 艾鹏,胡海波,鲁小珍,杨均科,赵育鹏,王丽,王定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02)
[2]泥质海岸盐碱地刺槐-杨树混交林改土效果研究[J]. 魏忠平,范俊岗,潘文利,陈罡,刘红民.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1)

硕士论文
[1]北京低山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的研究[D]. 沈文森.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93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93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