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区域成土过程:认识与表达

发布时间:2021-04-18 00:37
  土壤是在漫长地质年代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由基岩风化产物、各种松散沉积物发育形成的近地表自然介质。因此,在人类生存时间内,土壤资源是一种不可更新资源。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压实、封盖、侵蚀、盐碱化、酸化、污染等都会对土壤产生破坏作用;此外,农业、其它土地利用措施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对土壤演化产生影响。同时,作为一个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的复杂体系,关于土壤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土壤学科研的挑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较少。目前,关于其的研究从先前的定性研究转向定量、模型方面的研究。基于土壤体系的复杂性,土壤科学学者在如何运用现代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将其量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且还不完善。因此,本研究以土壤的基本属性、主要成土元素、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基于Al2O3-CN-K2O图(或风化指标)和质量平衡模型对四川盆地的土壤剖面以及区域(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的化学风化和主要成土元素的迁移进行了阐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母质、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区域成土过程进行了认识与表达。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剖面形成与演化:元素分...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成土因素
    1.2 成土过程
    1.3 成土模型
    1.4 总结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及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土壤剖面形成与演化:元素分布与迁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物理属性
    3.3 化学属性
    3.4 地球化学元素含量
    3.5 化学风化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区域成土过程:成土元素空间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表层土壤成土元素分布
    4.3 深层土壤成土元素分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区域成土过程:化学风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化学风化程度
    5.3 成土元素损失累积—质量平衡模型
    5.4 因素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区域成土过程:土壤碳
    6.1 材料方法
    6.2 土壤总碳、有机碳以及无机碳统计性描述及空间分布
    6.3 母质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6.4 地形地貌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6.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6.6 讨论
    6.7 小结
第7章 风化(成土)过程:区域性认识
    7.1 风化和动态非稳定性
    7.2 不同尺度风化体系
    7.3 风化稳定性与尺度
    7.4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中的创新工作
    8.3 存在的问题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J]. 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杨达源.  地理学报. 2007(11)
[2]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J]. 张心昱,陈利顶,傅伯杰,李琪,齐鑫,马岩.  生态学报. 2006(10)
[3]红河盆地的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记录[J]. 童胜琪,刘志飞,Khanh PhonLe,黄维.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6(03)
[4]地质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J]. 陈骏,姚素平.  高校地质学报. 2005(02)
[5]植物根系强化黄土土层化学风化速率的作用[J]. 李勇,张晴雯,李璐,白玲玉,万国江,黄荣贵,朴河春.  水土保持学报. 2005(01)
[6]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及其地质、环境意义[J]. 周国华,马生明,喻劲松,朱立新,王徽.  地质与勘探. 2002(06)
[7]冲积平原区土壤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作用[J]. 朱立新,马生明,周国华,郑立果.  地质与勘探. 2002(04)
[8]甘肃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J]. 陈旸,陈骏,刘连文.  地质力学学报. 2001(02)
[9]皖南风尘堆积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J]. 李徐生,杨达源,鹿化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04)
[10]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主要元素迁移序列[J]. 刁桂仪,文启忠.  地质地球化学. 1999(01)



本文编号:3144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144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d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