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耐盐碱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08:36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同时预计2050年约50%的耕地将会受到盐分的影响,盐分是影响作物减产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将中轻度盐碱地开发成耕地已成为重中之重,微生物法是目前耗费资金和人力较少且可持续的生态改良方法。本文旨在筛选耐盐碱微生物,考察耐盐碱微生物对植物影响以及采用耐盐碱微生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本文从盐碱地等多个高盐环境下筛选得到51株耐盐细菌,通过产胞外聚合物(EPS)能力进行复筛得到31株产EPS耐盐细菌,经过对菌株降碱能力、产吲哚-3-乙酸(IAA)、铁载体、胞外酶的综合验证和评价,最终获得3株性能优异的耐盐碱功能微生物,分别为海源菌Idiomarina sp.YJY02、海水盐单胞菌Halomonas aquamarina DB0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JJ2,并对其拮抗土传病害病原菌的能力进行验证,证实这3株菌同时具有抑制香蕉枯萎病、番茄早疫病、大豆疫霉病、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生长的能力。通过利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营造不同盐胁迫,考察筛...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耐盐碱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菌株

耐盐碱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菌株产酶定性实验

耐盐碱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菌株YJY0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对穿心莲植株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 刘潇晗,杜勤,石志棉,苏雨苗.  中药材. 2019(12)
[2]台湾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特性[J]. 李凌凌,杨进,孙妤婕,杨欣月,陈容彬,左振宇,杨忠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9(05)
[3]蚕豆根瘤菌耐旱耐盐碱性研究[J]. 韩梅.  青海大学学报. 2019(04)
[4]Effects of salinity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il fertility[J]. ZHANG Wen-wen,WANG Chong,XUE Rui,WANG Li-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06)
[5]地衣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J]. 袁慧坤,马倩,袁文华,赵文文,刘香杉,刁新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11)
[6]嗜铁细菌地衣芽孢杆菌CAS20对柿树的防病促生作用[J]. 余贤美,侯长明,张坤鹏,翟浩,王洁,马亚男,安淼,艾呈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5)
[7]盐碱地改良研究现状及微生物菌肥应用分析[J]. 丁绍武,张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7)
[8]番茄灰霉病生防细菌TD-7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防治效果[J]. 赵新贝,王娟,上官妮妮,刘红彦,马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02)
[9]根际促生菌提高植物抗盐碱性的研究进展[J]. 姜焕焕,王通,陈娜,禹山林,迟晓元,王冕,祁佩时.  生物技术通报. 2019(10)
[10]降解畜禽养殖废水污泥的优势菌株筛选及其性能研究[J]. 王娜,李保国,刘莉,颜薇芝,史吉平,邹广彬.  工业微生物. 2019(01)

博士论文
[1]苏打盐碱地稻田氨挥发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D]. 李洋洋.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7
[2]滨海盐碱地改良及造林技术研究[D]. 殷小琳.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极端盐碱土壤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抗盐特性研究[D]. 石伟.东北林业大学 2011
[4]固氮蓝藻在松嫩平原盐碱土生态修复中作用的研究[D]. 张巍.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根瘤菌发酵产胞外多糖和富硒多糖及其活性分析[D]. 王路瑶.安徽工程大学 2019
[2]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D]. 荣国华.东北农业大学 2018
[3]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和培养基优化[D]. 徐保超.山东农业大学 2018
[4]吉林西部盐碱水田不同土壤质地酶活性与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及关系研究[D]. 赵仁竹.吉林大学 2016
[5]施用有机肥和产胞外多聚物菌株在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生物活性中的作用[D]. 郭蓉.南京农业大学 2015
[6]产胞外多糖植物促生菌对小麦高效利用钾肥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闫亚南.南京农业大学 2012
[7]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在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D]. 刘彩霞.南京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8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18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c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