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与中国的STS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6 23:16
  社会建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爱丁堡学派兴起的一种科学理念,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中的一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思潮。社会建构主义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从科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期待通过社会性和建构性的整合,同时克服现代主义的绝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从而实现对具体的实践的指导。但是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科学大战”使社会建构主义发生了“更多的转向”(拉图尔),并在思想属性、发展态势、评价标准等方面呈现扑朔迷离的“家族相似”景象。打开社会建构主义的“黑箱”,可以看到几种代表性的“转向”,如ANT转向,STS转向,修辞转向,技术转向和文化转向等。本文主要阐述社会建构主义如何转向STS以及对中国的STS研究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转向STS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思想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STS的社会建构主义转向的过程。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是研究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展开。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科学...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1.4.1 内容框架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建构主义概述
    2.1 社会建构主义的涵义
    2.2 社会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3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特征
    2.4 社会建构主义的积极影响与理论困境
        2.4.1 社会建构主义的积极影响
        2.4.2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困境
第三章 STS的社会建构主义转向
    3.1 STS的涵义与研究对象
    3.2 STS的社会建构主义转向的历程
        3.2.1 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3.2.2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
        3.2.3 多维视野中的科学技术
    3.3 关于STS的社会建构主义转向的争论
        3.3.1 支持社会建构主义作为STS的研究纲领
        3.3.2 质疑社会建构主义作为STS的研究纲领
第四章 社会建构主义对中国STS研究的影响
    4.1 中国STS研究的现状
        4.1.1 关于STS译名的争论
        4.1.2 关于STS的学科定位
        4.1.3 关于STS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中国STS学者对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概况
    4.3 社会建构主义对我国STS研究的影响
        4.3.1 我国“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的研究
        4.3.2 我国“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研究
第五章 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中国STS的研究进路
    5.1 从“学派述评”转向关注“问题导向”的STS研究
    5.2 加强国内外STS研究的学术交流
    5.3 STS研究的准学科
    5.4 明确STS研究的论题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STS的两种研究传统[J]. 李晓峰,吴永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03)
[2]解读“强纲领”四信条[J]. 宋晓光.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5)
[3]科学教育中的STS研究与实践[J]. 李朝昉,卢梦克,刘丽梅.  鸡西大学学报. 2007(04)
[4]STS研究及其学科范式建构初探[J]. 李树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5]科学技术政治学:STS背景下的新方向[J]. 胡春艳.  求索. 2007(01)
[6]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J]. 朱春艳,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08)
[7]从STS观点看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及其社会功能[J]. 林坚,谢连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8]STS对人的终极关怀——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J]. 安维复,王佐林.  科学学研究. 2004(03)
[9]如何理解和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J]. 郭贵春,成素梅,马惠娣.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01)
[10]建构主义纲领评析[J]. 刘魁,干承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硕士论文
[1]强纲领简论[D]. 赵煦.东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1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711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