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从商业理性和社会责任看清末民初的《东方杂志》

发布时间:2024-01-18 19:30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东方杂志》作为一家本来支持与革命相左的立宪活动的政治刊物,在辛亥革命后以暂时停刊五个月调整自身,平稳转身融入新的民国现实话语。在这个过程中,刊物自身和舆论主题都有较明显的变化,其变化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商业利益或者某个政治理想,而是融合了商业理性和社会责任的双向平衡。在近代中国的动荡变化中,商务印书馆坚持这种理念获得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两者的极大成功,《东方杂志》也在这一办刊理念中成为近代中国杂志界的奇迹,成为近代昙花一现的杂志潮中独一无二的特例。没有商业化运作的文化难以在激烈的市场中持久生存下来,而没有社会责任、缺乏思想高度的商业文化注定不会长久。 本文根据时间和对应的《东方杂志》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创刊至杜亚泉改编之前的《东方杂志》整体风格。涉及到清末预备立宪后的局势及《东方杂志》根据形势和自身立场的政治判断;对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危机意识的提醒;大力提倡符合晚清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实业。这一时期的《东方杂志》延续传统的编例并是清末立宪活动的积极宣传者,离政治之外的纯现代商业杂志定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部分论述辛亥革命前杜亚泉担任...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第一章 晚清时期《东方杂志》的政治态度
    第一节 创刊以来的整体风格及政治趋向
    第二节 关注20世纪初的晚清中国与世界
    第三节 倡导大力发展实业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东方杂志》的商业化改革
    第一节 杜亚泉对《东方杂志》的改良
    第二节 商业理性下的多元政治改革表达
    第三节 商业竞争力的新知及人生观教育
第三章 民国初年《东方杂志》适应市场的调整
    第一节 理解辛亥革命及意义
        (一) 武昌起义后对革命战争的解释
        (二) 民国之后的中国现状表达
    第二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革命
    第三节 政局变动下的社会策略调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79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879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