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日常生活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03 08:57
  日常生活主要由日常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观念活动等构成,具有自发性、重复性、经验性、实用性的特点。20世纪以前,哲学的关注点主要在非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往往不被重视,仅仅被视为“自在”的背景世界。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以胡塞尔为主要代表的哲学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将哲学“拉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尝试。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现代化和世俗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尤其是在消费社会与媒介社会的催化下,日常生活之于人的意义开始凸显出来。日常生活不再是一个自发、自在的场域,而是成为人们建构意义的积极空间,同时也成为各种关系冲突、矛盾的聚集地。在这种背景之下,意识形态的意蕴在日常生活世界得以凸显出来。事实上,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我们已然可以窥见他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通过批判商品拜物教与异化劳动,揭露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虚假性,其根本目的在于重建人的世界,其中就包括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脉相承,同样深切表达了对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延续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题,另一方面,从大众消...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现状
        2.国内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现状
        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论文的基本概念
        2.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论文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1.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2.论文的不足之处
一、日常生活及其理论的出场
    (一)“日常生活”的基本图式与特征
        1.哲学视野下的日常生活世界
        2.日常生活的内涵与特征
    (二)社会发展的变迁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凸显
        1.现代化与世俗化的必然结果
        2.消费社会与媒介社会的“催化物”
二、走向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日常生活之维
        1.商品拜物教对生活世界的统治
        2.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异化的日常生活
        3.意识形态批判的生存论转向
    (二)作为意识形态“居所”的日常生活
        1.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的链接点:大众消费
        2.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的链接点:流行文化
        3.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的链接点:无意识
三、日常生活视角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境遇
    (一)大众精神领域的新特征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1.大众精神领域的世俗化与去崇高化
        2.大众精神领域的个体化与去公共化
    (二)意识形态运作范式的新变化
        1.作为意识形态运作显性场域的日常社交媒体
        2.作为意识形态运作隐性场域的日常消费与大众文化领域
        3.意识形态作用机制的弥散化与复杂化
四、日常生活视角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存论转向
    (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
        1.以包容性原则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
        2.以时代性原则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契合度
        3.以艺术性原则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叙事力
    (二)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建设的新思路
        1.将日常社交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
        2.文化产品供给与大众精神领域需求矛盾的解决
    (三)从“现实的发展”到“意义的认同”:生活型社会的构建
        1.生活型社会的内涵
        2.生活型社会构建的策略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94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894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