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缺失与重塑:“全面小康时代”反贫困中农民主体性建构

发布时间:2024-02-07 00:56
  在反贫困中,为实现农民群众稳定脱贫,需发挥好农民主体性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构建"三维透视"分析框架对我国农民在反贫困实践中主体性不足的因由进行现实研判,其结果表明:反贫困中农民主体性缺失是历史、现实与自身价值观等多维因素共同所致。为提升反贫困效能,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需通过"赋权—激励—扶心—教育"的路径来激发农民群众在反贫困实践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重塑其主体性地位。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三维透视”分析框架

图1“三维透视”分析框架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廓清农民主体性概念,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反贫困中农民主体性生成机制的认识。在马克思那里,人首先是“现实的人”,这是其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不同于费尔巴哈那里的抽象人。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人”及人的主体性理解应当放置于社会历史生活中去,必须....


图2重塑反贫困中农民主体性路径实现图

图2重塑反贫困中农民主体性路径实现图

我国农民在历史维度中群体主体性压抑叠加扶贫现实维度中部分贫困群众主体性受制,叠加个别群众思想维度上偏差造成了部分农民在反贫困中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为寻找一条走出困境之路,以促进“全面小康时代”反贫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结合反贫困中农民主体性概念,借外力、促内力,通过“赋权—激励—扶心....



本文编号:3896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96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