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2024-02-29 18:05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一种正式制度的实施是要有相应的文化作为实施的基础,即非正式制度因素在正式制度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非正式制度是否与正式制度相一致,直接关系到正式制度的实施绩效,关系到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确立。 本文的研究采用了历史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两大非正式制度,即儒家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国农村和新疆农村基层治理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阐述了非正式制度的概念及与正式制度的关系,涉及到非正式制度相关的意识形态、路径依赖等理论,及国内外的非正式制度和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研究情况。 其次,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在非正式制度影响下,中国农村和新疆农村基层治理的类型和模式。从历史上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农村基层治理表现为儒家文化伦理主导型治理;伊斯兰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斯兰宗教文化影响下,新疆农村基层治理表现为伊斯兰宗教主导型治理。在儒家文化伦理主导型治理中,宗族治理是基本治理模式;在伊斯兰宗教主导型治理...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
    2.1 国内外对非正式制度研究动态
        2.1.1 国内对非正式制度研究
        2.1.2 国外对非正式制度研究
    2.2 国内外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动态
        2.2.1 国内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
        2.2.2 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意识形态、路径依赖与非正式制度
    3.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3.1.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涵义
        3.1.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
        3.1.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功能
    3.2 意识形态与非正式制度
        3.2.1 意识形态理论
        3.2.2 意识形态主要特征
        3.2.3 意识形态功能
        3.2.4 意识形态与非正式制度
    3.3 路径依赖与非正式制度
    3.4 格兰诺维特正式制度嵌入非正式制度理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社会
    4.1 非正式制度对对中国农村社会影响
        4.1.1 非正式制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积极影响
        4.1.2 非正式制度对农村社会消极影响
    4.2 儒家文化是中国农村社会最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
        4.2.1 儒家文化内涵
        4.2.2 既是非正式制度又是正式制度的儒家文化
    4.3 小结
第五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5.1 农村基层治理涵义
    5.2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演变
        5.2.1 传统社会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5.2.2 1840 年至1949 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5.2.3 1949 至1978 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5.3 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5.3.1 儒家文化以意识形态方式控制农村基层社会
        5.3.2 儒家文化通过乡村精英来实现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5.3.3 宗法制度下的宗族治理
        5.3.4 人伦本位观是中国农村基层社会超稳定的思想基础
    5.4 小结
第六章 非正式制度下伦理主导型治理:宗族治理
    6.1 宗族
        6.1.1 宗族涵义
        6.1.2 中国宗族制度盛衰
        6.1.3 宗法文化
        6.1.4 宗族在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
    6.2 宗族治理的伦理型特征
        6.2.1 传统宗族制度特征决定伦理型特征
        6.2.2 “亲贵合一”的宗族精神是伦理型治理基本体现
        6.2.3 乡约教化是伦理型治理基本方式
    6.3 宗族复兴
    6.4 宗族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影响
        6.4.1 宗姓与村干部
        6.4.2 宗族与村政
        6.4.3 宗族复兴对现在农村基层治理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非正式制度下新疆宗教主导型治理:羁縻政策
    7.1 新疆宗教总体情况
    7.2 新疆伊斯兰教基本状况及特点
        7.2.1 新疆伊斯兰教基本状况
        7.2.2 伊斯兰教特点
    7.3 伊斯兰宗教文化与新疆农村基层治理:宗教主导型的羁縻政策治理
    7.4 清朝时期新疆农村基层治理
        7.4.1 治理中心转移
        7.4.2 民族分类的多元治理内容
        7.4.3 禁止政教合一型治理模式
        7.4.4 行政层级与内地治理模式相统一
    7.5 现阶段新疆农村基层治理问题
        7.5.1 现阶段新疆农村基层治理特征
        7.5.2 现阶段新疆农村基层治理主要问题
    7.6 新疆以宗教辅助型治理为模式的原因
        7.6.1 新多种宗教长期并存客观情况
        7.6.2 宗教在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中影响持久
    7.7 小结
第八章 伦理主导型和宗教主导型治理之比较
    8.1 伦理主导型和宗教主导型治理相同点
        8.1.1 人性观一致
        8.1.2 入世观一致
        8.1.3 伦理观一致
    8.2 伦理主导型和宗教主导型治理不同点
        8.2.1 伦理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侧重
        8.2.2 宗教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侧重
        8.2.3 两种治理模式思想根源差异
    8.3 小结
第九章 农村基层市场法理型治理
    9.1 市场法理型治理可能性
        9.1.1 农村现代家庭大量出现
        9.1.2 土地产权明晰是市场法理型治理基础
    9.2 汲取儒家文化合理因素,实现伦理主导型治理向市场法理型治变
        9.2.1 儒家文化中合理因素
        9.2.2 市场法理型治理模式:县政、乡派、村治、调委会、农协
    9.3 吸收伊斯兰宗教文化积极因素,实现宗教主导型治理向市场法理型治理转变
        9.3.1 伊斯兰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
        9.3.2 市场法理型新疆农村治理模式:县政、乡派、村治、民委、农协
    9.4 小结
第十章 建立与农村市场法理型治理相适应非正式制度的政策与建议
    10.1 重建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
        10.1.1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改造和重构传统文化的基础
        10.1.2 推进社会教育和主流文化的传播,消解农村社会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不相容度
        10.1.3 培养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促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的融合
        10.1.4 创造机会,增强区域内和区际社会流动,对农村一系列制度和组织进行创新
    10.2 重视伊斯兰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整合趋势
    10.3 引导与整合乡村中的非正式制度
        10.3.1 加强法制化技术管理
        10.3.2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合理引导乡村中的非正式制度
    10.4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提高农民市场经济的主体意识
    10.5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塑造新一代农民
        10.5.1 完善农民参政制度,拓宽农民参与渠道
        10.5.2 强化农民参政的心理动机
        10.5.3 增强农民的监督力度
        10.5.4 教育为本,提升农民素质
    10.6 用科学发展观实现非正式制度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
    10.7 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以“大同”与“善治”为理念完善农村基层治理
第十一章 基本结论
    11.1 儒家文化是非正式制度下伦理主导型治理的思想基础
    11.2 伊斯兰宗教文化是非正式制度下宗教主导型治理的思想基础
    11.3 中国农村传统基层治理模式是宗族治理
    11.4 新疆农村传统基层治理模式是宗教主导型的羁縻政策治理
    11.5 对非正式制度的合理吸收,使农村基层治理产生法治和德治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914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914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7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