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21 04:04
  新乡贤文化是新时代条件下、转型社会时期农村特有的文化形态。培育和践行新乡贤文化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也有丰富的现实参照。伴随传统乡土文明的解体以及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农村文化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农村文化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需求,探索培育和践行新乡贤文化的模式,不失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行性路径。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及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在梳理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及借鉴多元文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之上,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全面把握新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进而树立问题的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透析新乡贤文化的渗透困境及生成原因,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脉络。论文研究的旨归是构建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图景、实现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论文所涉及的四个核心概念,均在此作了对比分析。文化对社会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这部分中,笔者也搭建了新乡贤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文化理论
    一、乡贤与新乡贤的概念界定
        (一)乡贤
        (二)新乡贤
    二、乡贤文化与新乡贤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乡贤文化
        (二)新乡贤文化
    三、相关文化理论
        (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二)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第二章 乡贤文化的溯源及作用考察
    一、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
        (一)萌芽时期(东汉)
        (二)形成时期(东汉-明清)
        (三)转向时期(晚清-改革开放前)
        (四)蜕变和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二、新乡贤文化作用之考察
        (一)乡村秩序稳定的黏合剂
        (二)乡村文化繁荣的牵引力
        (三)乡村治理转型的助推器
        (四)乡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的培育困境及成因阐释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的培育困境
        (一)传统乡土文化凋敝,缺乏对新乡贤的感召力
        (二)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制约新乡贤文化的渗透
        (三)文化遗产流失加剧,不利于乡贤文化资源挖掘
        (四)相关配套机制缺位,新乡贤返乡存在一定困难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培育困境的成因阐释
        (一)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结构趋于解构
        (二)部分民众意识欠缺,新乡贤文化地位边缘化
        (三)文化发展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
        (四)城乡二元体制分割,教育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的培育路径分析
    一、营造良善乡土氛围,增强乡村文化感召力
        (一)优化乡村文化环境,强化乡情乡愁教育
        (二)凝聚乡土文化共识,搭建新乡贤文化纽带
    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乡村经济基础
        (二)提升乡村教育文化水平,扩充乡村人才队伍
    三、增进民众思想认同,夯实新乡贤文化根基
        (一)培育民众心理认同,推动民众意识转变
        (二)发掘乡贤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民俗保护
        (三)强化干部思想意识,推动农村文化繁荣
    四、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一)强化国家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安排精细化
        (二)建立新乡贤回流机制,拓宽新乡贤返乡平台
        (三)构建新乡贤激励机制,发挥新乡贤智能优势
        (四)健全新乡贤保障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33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933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5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