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和生态关怀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14 09:31

 

【摘要】 基于对当下生态危机的深刻认识,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恶化,本文以伦理为视角,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对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代表作品(文中简称“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展开研究。文学,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是人类思想智慧之最高凝聚,其中蕴含着人类关于自我、生命、自然的深厚的/根本性的思考与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应该可以从最本质的层面上获知人类与自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和谐共存模式。限于研究空间,本文将研究文本限于美国诺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从五方面全面系统的探讨了其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第一章是对美国诺奖文学作品的概览。从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颁奖至今,一共有11位美国作家获奖。这些获奖作家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主题,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时代的观望者和书写者,这些作家用手中的笔描绘着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作家们在战争、宗教、种族等等社会政治话题的思考中,透着浓浓的人道主义的情怀。除此之外,这些作家的作品中还体现着深厚的生态情怀,自然环境也是他们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家们在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揭示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警醒世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达至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这些作品的思想主题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交融,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这些获奖作家的作品尽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其中的生态情怀还是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第二章探讨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显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之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而美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也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也较早显现。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首先需要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正是文学作品所能做到的。美国环境问题的凸显成了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这些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还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生态学的发展、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美国乃至西方环境哲学思潮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此外,美国环境伦理学思想先驱们,如爱默生、梭罗、利奥波德和卡逊等人的思想对美国诺贝尔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章还介绍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书写自然的代表作。第三章重点阐述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对人性进行了反思,批判了贪婪的人性与功利主义价值观,同时谴责人类对待自然的野蛮行径,并倡导敬畏、尊重自然的道德观。其次,从价值观的层面来看,这些作品给人们输送一种健康的环境价值观,作家们试图利用其作品的影响,重建人对自然的价值观,最终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共同体。然后,在道德原则方面,这些作品倡导“公平公正”,“尊重善待”,与“虔诚敬畏”的原则。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劝导人们要以道德的方式规范人类对待环境的行为,要保护自然万物的生存,要做大自然的看护者。最后,从审美的层面来说,这些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歌颂自然之美的层面,而是超越审美,着重阐述自然之美的道德化,为人们提供了自然之美和道德责任结合的典范,倡导一种自然之美和人的物我同化结合的至高境界。第四章在前面总结归纳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理想主义倾向、表现形式和思想特质进行评析。首先,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理念,以及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理想倾向。其次,本文探讨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通过主题描述书写环保情怀;通过情感引导激发环保意识;通过关系隐喻达致环境审美。最后,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特质表现为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和关注精神生态。第五章探讨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该部分论述了环境道德关怀确立的必要性,培养环境意识的迫切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规范的思路等。无论是环境伦理,还是文学作品,都应该观照现实。通过这样的探讨与研究,可以为我们建设发达、生态的国家提供新的参考。通过上述五部分的探讨,明确的传达出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倡以地球家园式的视野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环保主张,从而根本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文化观点与现实做法,树立健康的环境伦理观,最终将使地球村中的每一个成员受益。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 环境伦理思想; 生态关怀; 
 

绪论

一、选题依据
本文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通过观察这些思想中的钻石,折射出这一人类本质性表达方式中自然的存在价值与地位,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根本性看法,其中有许多正确的,积极的观点,也隐含着种种谬误与不当。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一方面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反面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人们在享受科学和经济发展的便利时,同样也承受着日益糟糕的生存环境。事实表明,科学技术虽然推动着现代化发展,但却不是唯一的推手和支撑,人类伦理关系和文化基础也是现代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更确切的说,人类使用科学技术必须以伦理关系和文化基础为衡量标准,这样人类利用自然时有一个度的把握,科学技术才能发挥正确有效的作用。而当代生态灾难的加剧催生了生态文学及其研究和发展。从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作家就开始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倾诉环境关怀。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主义渗透到文学领域中,学界才开始真正自觉地进行文学中的环境主题研究。伴随着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美国的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 “生态批评”这一流派。最早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1978年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一文中提倡把生态学及相关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从而建构生态诗学。此后,环境文学批评、绿色研究、绿色文化研究、自然文学等概念相继涌现,尽管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强调美学,有的强调文化,但是“它们的宗旨和主题大致相同,同属一个思想创新领域”,都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都是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如何导致生态危机以及如何缓解或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研究现状
美国的资源保护和经济 发之间的失衡现象日益凸显,这种现象在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斯坦贝克在其作品《愤怒的葡萄》中就描写了这种现象。本文从文学与伦理的关系、当前理论界对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展开的直接研讨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两个层面展开了选题探究。首先,从文学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层面展 探讨,是涉及到本文选题的一个较为宏大的理论背景。文学与道德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一直与伦理道德教化分不开,甚至就是道德教化的载体或工具。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注重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在中国,从《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歌和音乐在个人的道德修养过程中是能够起重要作用的;孔子还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对诗歌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总结,孔子在此表达的诗歌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和道德教化的功能。此外,有很多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揭露与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道德关怀。又如周敦颐明确提出了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他说道:“文辞,艺也;道德,实也。骂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第一章美国诺奖文学作品概览

第一节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谱系”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巴黎的瑞典一挪威俱乐部签署了自己的第三份也是最后一份遗嘱。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其位于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这份遗嘱被公开,随即在瑞典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在这份遗嘱中,诺贝尔用他大部分的财产设立了一个奖项。他的家人反对设立诺贝尔奖,他提名的那些颁奖者也拒绝执行他的心愿。直到1901年,才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奖。按照这份遗嘱,诺贝尔几乎捐献出他的全部遗产,用于奖励“那些在上一年度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遗嘱中写道: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如下方式予以处置:我的执行者将这笔资金投资于可靠的证券,设立一份基金,其利息将以奖金的形式,每年分给那些在前一年度曾带给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均分为五份,按如下方式分配:一份非在物理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或医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促进和平会议作出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
........

第二节多元的思想主题
诺贝尔文学奖是具有世界性声誉的奖项,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诺贝尔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基于此,我们应站在世界性的高度来检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从中引申出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就美国作家而言,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在20世纪30年代,最近以为获奖是在20世纪90年代。然而,正是这一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开始真正走向全球化,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主题也更为多元化。文学是现实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到一定时期内社会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意识形态问题。诺贝尔文学奖的创立者诺贝尔希望以“理想主义和最优秀”为评奖标准,不以国籍限制获奖作家,而是将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家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作家在20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分量,一共有11位美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20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各种政治立场、各种文学流派、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作家几乎都被囊括其中。这种背景下,美国诺奖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更为多元化。
........

第三章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内容..........72
第一节反思人性..........72
第二节价值拓展..........82
第三节道德原则..........87
第四章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评析..........106
第一节环境伦理理想主义理念..........106
第二节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的表现形式..........112
第三节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特质..........118
第五章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124
第一节激发世人反思..........124
第二节范导环境行动..........128
第三节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规范提供借鉴..........132

第五章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激发世人反思在人与自然组成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探究美国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其深刻的现实启示价值。了解美国诺奖作家代表作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更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美国诺奖作家代表作中所蕴涵的环境伦理思想启发世人的反思,使得世人反思自身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树立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意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采取必要的道德措施,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一、资源保护和经济开发之间的适度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上生态灾难的形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而大量种植粮食和棉花有直接的关系,本质是因为资源保护和经济开发之间失衡。“人家不是用棉花做炸药、做军装吗?只要老打仗,棉花的价格就会涨上天。”“你们知道棉花对土地起了什么作用:它把土地弄坏了,吸干了地里的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土耳其截断了俄国的小麦出口通道,俄国作为当时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不再,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

结语
文学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想中的钻石,每一颗都弥足珍贵!文学也是现实,是人类的眼睛与心灵审视、感受世界,通过语言呈现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与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区别在于其中揉入了人类的哲学、道德伦理、社会文化、以及个体性的思维方式与立场,其中积淀了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粒粒沉沙,因此文学反映现实,但高于现实,是一种升华之后的现实。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文学作品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是人类智慧之集大成者。这些文学家们之所以如此受到推崇,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心怀天下,悲悯众生,他们的文学视野是宽广的,是关怀大众的生命状态与存在意义的,他们的文学主题或许变化不居,但都是关于大众最本真的生命情感与存在方式的。基于这些观察,结合丰富的文学现实,木文申张环境伦理的正确态度,要求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人类应该以地球家园式的视野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文化观点与现实做法,树立健康的环境伦理观,最终将使地球村中的每一个成员受益。
.........

参考文献:

[1] 夏承伯.  大自然拥有权利:自然保存主义的立论之基——约翰·缪尔生态伦理思想评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2]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 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3] 汪新颖.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理论解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4] 胡铁生,周光辉.  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意蕴[J]. 学术研究2011(01)
[5] 张生珍.  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02)
[6]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7] 郑贤军.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去吧,摩西》[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8]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2010(01)
[9] 龙娟.  美国环境文学:弘扬环境正义的绿色之思[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5)
[10] 聂珍钊.  《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J]. 外国文学评论2009(03)


本文编号:11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