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区域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3 23:4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强调以实践为逻辑起点的理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其重要内容。构建“两型社会”的核心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处在“两型社会”建设初级阶段的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发展方面的经验,可以加快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 本文首先对“两型社会”和区域政策做出相关理论分析,通过对“两型社会”和区域政策作用的探讨,论证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区域政策支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主要从公共管理和经济调节两方面来分析。...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状况
        2、 国内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之处
二、 “两型社会”与区域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一)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概念分析
        1、 “两型社会”的提出及其定义和内涵
        2、 建设两型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区域政策支持
        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公共事业
        2、 区域政策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
三、 区域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实践:国际经验
    (一) 日本的主要经验
        1、 完善的法规体系
        2、 完善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
    (二) 美国充分利用经济调控政策
        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3、 鼓励发展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三) 德国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
        1、 加强法制建设
        2、 高度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3、 注重公众参与
    (四) 各国区域政策的经验总结
        1、 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
        2、 运用财税政策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3、 重视科技创新
        4、 注重政府的示范效应
        5、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四、 加快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政策
        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持
        2、 弘扬环境友好型文化建设
        3、 加快区域间一体化建设
        4、 发挥政府示范效应
    (二) “两型社会”建设中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调节政策
        1、 区域投资政策措施
        2、 建议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3、 促进“两型社会”发展的转移支付政策
五、 辽宁省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 辽宁资源利用情况与环境发展趋势及影响
        1、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2、 辽河流域治理仍需时日
        3、 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4、 违法排污问题仍然很突出
    (二) “两型社会”建设对辽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意义
    (三) 辽宁两型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2、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3、 辽河流域联动,建立起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4、 绿色科技政策,推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81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781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