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后真相”问题笔谈

发布时间:2023-12-24 13:34
  主持人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后真相"(post-truth)这个词,以前就有。但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大选等大事件背景下,这个词在媒体上的使用频率突然暴增,以致《牛津词典》将其评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牛津词典部总裁甚至表示,它或许将成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词汇之一"。于是也有人积极地使用了不无夸张的"后真相时代"这个提法。据专家考证,"post-"的含义,通常指的是某个特定情况或事件之后的时期;20世纪中期以来有所拓展,也表示特定的某个概念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不再相关。"后真相"一词即指的是"truth"(真相或事实)"不再重要或不再相关"[1]。可见,这种表述由传媒界提出来,是敏锐而恰当的,但对于理论界来说,它不啻是一个思想性的考验。说实话,我对用"post-"作前缀的英语复合词,即中文译作"后"什么的一类概念,一向都持怀疑的态度。我认为这类"后"什么的提法,是由于未能判断新现象或新思路的本质,只知道它与原先的不同,于是就站在原有的角度,用一个"后"字来描述和概括,显然是一种不成熟的过渡式的表达。但它揭示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却无疑是新鲜...

【文章页数】:25 页

【文章目录】:
“后真相”与复杂性
    一、概念辨析
    二、“后真相”的大众文化语境
    三、“后真相”中的主体因素
    四、复杂性问题
“后真相”时代人的行动理由
    一、“后真相”语境下的真相问题
    二、事情的真相和行动的理由
    三、反思“理由”背后的文化
互联网时代一个新的挑战与对策
    一、“真相”有赖于多元主体的并存与共生
    二、“后真相”凸显了事实与价值共识的双重困扰
    三、智能化网络时代更要防范“后真相”的信息陷阱
    四、聚焦于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统一
    五、网络建设的目标在于落实民主法治
用主体性思维解构“后真相”
    一、“后真相”何以成为问题?
    二、“真相”思维中的主体性因素
    三、面对“后真相”的主体性自觉
冲突情境下智能主体的“算法”与“价值”
    一、无人驾驶汽车的“电车难题”
    二、算法价值:从“对象性”到“主体性”
    三、价值算法:道德冲突情境的逻辑分析
        1.智能主体与道德冲突情境的逻辑模型
        2.道德决策的正/负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编号:3874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874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