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激进的女权主义_《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07 19:19

  本文关键词: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政法大学》 2008年

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影响

王凡  

【摘要】: 妇女问题一直是社会存在的重要问题,以争取妇女各种权益为目的的女权主义运动遍及全球,女权主义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她们所讨论的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都独树一帜,对近现代及当代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运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并从简单的关注和讨论被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开始,逐渐受到思想界的关注。女权主义自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萌芽了。这种主张妇女平等、维护妇女独立的发展和自由的政治理论思潮在几个世纪以来经历着不断地变迁。自由主义同女权主义进行嫁接从而形成了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是女权主义者结合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对自身的重新组合与重新建构;而后现代女权主义则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哲学基础上对前期女权主义的一种解构。这些不同流派的女权主义思想在紧密契合西方主流政治思潮的同时也彰显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西方政治文化史和政治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女权主义者在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历次女权主义运动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的现实政治进程的推进。西方女权主义的依附性特点同西方主流政治思潮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同时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对西方政治中公民社会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平台,在此基础上女权主义运动不断地推进了西方政治制度的选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女权主义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政治理论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局限与困境。但是随着自由民主和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运动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4-6
  • 导言6-12
  • 一、选题缘由6-9
  • 二、内容与框架9-12
  • 第一章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与现状12-25
  • 第一节 女权主义12-13
  • 第二节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13-15
  • 第三节 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流派15-23
  • 一、传统女权主义15-20
  • 二、激进女权主义20-22
  • 三、后现代女权主义22-23
  • 四、心理分析女权主义23
  • 第四节 现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新动向23-25
  • 第二章 女权主义运动对西方政治的影响25-36
  • 第一节 女权主义运动对西方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影响25-29
  • 一、女权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体系25-26
  • 二、女权主义文化的政治意义26-29
  • 第二节 女权主义运动下的妇女权利和地位的变迁29-32
  • 第三节 女权主义与西方政治制度中的选举32-36
  • 第三章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女权主义概况36-41
  • 第一节 西方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影响36-39
  • 一、中国妇女基本权利的获得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36-37
  • 二、妇女生存保障及面临的挑战37-39
  • 第二节 西方女权主义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丽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红;微笑的中国女性主义[J];出版参考;2004年31期

    2 朱姗姗;;关于几种女权主义主张的解放路径[J];研究生法学;2006年03期

    3 张艳红;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J];当代传播;2004年03期

    4 胡凤;王天根;;中国近代新女性建构中的悖论——以吕碧城为个案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东来;“女权”与新闻[J];读书;1995年09期

    6 戴雪红;看不见的奴役──当代西方新女权主义批判之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06期

    7 潘敏;评近代中国女权主义运动观[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4期

    8 王磊;;论边沁的女权思想[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9 张艳霞;1996年中国妇女研究走势[J];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04期

    10 黄育馥;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璐;被解构的男性主体——《苔丝》中安吉尔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潘慧琼;;明代通俗小说中慕色徽商形象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耿庆伟;;女性强己意识的呼唤——丁玲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刘颖;;生态女权主义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陈惠君;;“母与女”:母女谱系在《喜福会》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黄敏;;艺妓文学与古代女性的挣扎和“超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8 许大网;;新中国的三次离婚浪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刘鑫;;女艺术家该何去何从——拜厄特的《马蒂斯故事》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胡皓;;平行研究下的《玩偶之家》与《终身大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玉梅;贺怡;;城镇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以杭州市6名女性个案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杨辉;;基于妇女解放先决条件的社会心理学解读[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陈来;李雅婷;;基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才规划战略[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晗;;超越“西学东渐”——中国受众研究的本土化模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讨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宋帅;;试论婚前教育与和谐家庭的构建[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马汇;;看上去很美——拉祜族两性合一性别平等模式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霞;;关于中国妇女NGO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艳丹;新闻媒介中农村女性形象刻板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杨培;女性角色变迁与女性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婷;女性主义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扬;福斯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周建兰;新世纪《东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拉·谢泼德;马方方;;性别、暴力与全球政治:当前女性主义安全研究论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2 江洋,王义桅;全球化进程中的妇女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3 苏云婷;靳继东;;女性的缺席与国际无政府状态[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6期

    4 杨素群;张建军;;论女性主义安全观[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4期

    5 苏云婷;靳继东;;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题的转换与演进[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4期

    6 李英桃;对女权主义和平研究的几点初步认识[J];国际观察;2005年02期

    7 胡传荣;权力·安全·女性主义[J];国际观察;2005年02期

    8 王文;超越两分法: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前途[J];国际观察;2005年02期

    9 胡传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简析[J];国际观察;2007年01期

    10 达莎;;有关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争鸣与探讨——“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研讨会综述[J];国际观察;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剑;从女权到女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与变[D];苏州大学;2004年

    2 高玉珍;后现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D];青岛大学;2006年

    3 李慧媛;美国女权主义研究:历史与现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印大双;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红;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受众观[J];当代传播;2004年01期

    2 吉庆莲;法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扫描[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1期

    3 张宽;男权回潮——当代美国的反女权思路[J];读书;1995年08期

    4 陈一筠;美国妇女:继续前进还是向后转?[J];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02期

    5 陆伟芳;对19世纪英国妇女运动的理论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2期

    6 荣维毅;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概述[J];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01期

    7 李英桃;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权力”概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7期

    8 胡传荣;社会性别视角的显现——女性主义对国际政治学的介入和改造[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5期

    9 张宽;关于女性批评的笔记[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2期

    10 米利特 ,李国海;性政治学理论(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宁;;女性先觉吕碧城[J];观察与思考;2000年11期

    2 傅璇;新俄罗斯女性主义意识[J];俄罗斯文艺;2003年05期

    3 常红艳;;试论二战后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2期

    4 艾华,李银河;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5 刘兵;关怀的伦理意义与女性主义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5期

    6 荣维毅;倾听女性主义的声音[J];人民公安;2000年18期

    7 吴小英;“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本土特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石斌;对国际关系的一种女性主义诠释——评《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别》[J];美国研究;1998年04期

    10 毕恒达;当男人遇见女性主义:男性性别意识形成之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小林;;傲慢与偏见——招贴设计中女性形象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黄春晓;张京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城市建设的性别反思[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10 徐午;许平;;浅谈参与式研讨方法和女性主义平等原则——以1998年社会性别、贫困与农村发展参与式研讨会为例[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关福艳 鞍山市行政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李银河;[N];南方周末;2003年

    4 李建军;[N];文艺报;2006年

    5 吴武洲;[N];文艺报;2011年

    6 肖巍;[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吴燕;[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王驰;[N];中国妇女报;2008年

    9 任振怡;[N];文艺报;2005年

    10 晨芳;[N];中国妇女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凡;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徐桂艳;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3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5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6 郝红玲;个性与和谐:女人的圣杯[D];吉林大学;2006年

    7 丘慧慧;关于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王宁;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琼;女性与报纸[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女权主义的政治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33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