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对列宁斯大林在建立联盟问题上分歧的再认识——兼论苏联联邦体制的问题和缺陷

发布时间:2018-05-03 18:58

  本文选题:列宁 + 斯大林 ; 参考:《史学月刊》2013年04期


【摘要】:关于列宁和斯大林在统一各个苏维埃共和国问题上的分歧,以前流行的观点认为列宁的方案更合理,斯大林歪曲了列宁的民族政策的民主原则。随着各种材料的公布可以发现,在以联邦制的形式统一各个苏维埃共和国、对联邦制的认识上两者没有本质分歧。在格鲁吉亚事件上,实际上列宁很长一段时间站在斯大林一边;他对格鲁吉亚通过外高加索联邦加入苏联没有异议。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各个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还是俄罗斯联邦与其他各个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平等地加入新的联邦。他们的分歧不是原则性的,只是联合的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同。实际上,列宁的联盟方案和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都只注意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各自都存在着矛盾和问题。这也导致了按列宁的设想建立的联邦体制本身的问题。
[Abstract]:Regar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nin and Stalin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Soviet republics, the popular view was that Lenin's plan was more reasonable, and Stalin distorted the democratic principles of Lenin's national polic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various material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no ess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federalism in unifying the Soviet republics in the form of federalism. In Georgia, Lenin actually sided with Stalin for a long time; he had no objection to Georgia's accession to the Soviet Union through Transcaucasia.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whether the independent Soviet republics jo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s autonomous republics or the Russian Federation join the new federations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other independent Soviet republics. Their differences are not in principle, but in terms of joint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s a matter of fact, Lenin's alliance program and Stalin's "autonomy" scheme only pay attention to one aspect of the problem and ignore the other, each of which has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t also led to the problems of the federal system itself, as Lenin conceived i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基金】: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BMZ03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512;D7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建华;论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4期

2 杨恕;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再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4期

3 余伟民;在帝国废墟上重整河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张祥云;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几点思考[J];世界民族;2004年04期

5 初智勇;苏联民族联邦制浅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02期

6 董晓阳;;试谈苏联联邦制的实质演变[J];外国问题研究;198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龙国;王香菊;;论列宁“事实上的民族平等”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6期

2 谢丽萍;;文化相对论“合理内核”与和谐世界理念的互释[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3 杨帆;安岩;;俄罗斯政论新闻的传媒功能取向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任莉;;从经济发展角度论我国高校扩招的合理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5 任莉;廖其发;;试论我国高校“扩招”的合理性——从前苏联在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教育实践谈起[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王小龙;;浅谈苏联卢布对人民币设计的影响——以中国第二套人民币与苏联1947年版卢布比较为视角[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05期

7 蒋锐;中俄民族问题比较研究[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03期

8 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2期

9 张三南;谢丽萍;;论民族主义与帝国模式的终结[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3期

10 胡延新;苏联开发中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建华;;比较史学视野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民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3 余伟民;;国家定位与社会转型——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曾宪义;;再论自治条例的立法基础[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5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龚霄侠;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丽娟;地缘政治视野下中亚民族问题对中国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莉;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民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计根;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常昌;美苏民族融合范式之比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4 陈丽;1922-1953年苏联的语言政策[D];吉林大学;2011年

5 高磊;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唐艳妹;列宁人权思想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金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实践与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何志明;权力重构与利益抗争:国民党江浙党部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1928-1931)[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玉艳;塔吉克斯坦语言政策与语言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志强;中亚五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常庆;从民族角度看苏联解体[J];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05期

2 王丽萍;苏联解体的国家结构特征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3期

3 В·И·科兹洛夫;钟华;;民族主义、民族分立主义与俄罗斯人问题[J];民族译丛;1994年04期

4 张祥云;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规模建制理论[J];世界民族;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彦;;列宁“政治遗嘱”的风波[J];共产党员;2009年21期

2 尹彦;;列宁“政治遗嘱”的风波[J];报刊荟萃;2010年02期

3 柳植;;所谓“列宁遗嘱”的真谛——列宁思想研究之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艾景学;斯大林政治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J];北方论丛;1994年06期

5 严秀;布哈林为斯大林上台护航[J];领导文萃;2001年09期

6 闻一;;《十月》和《列宁在十月》[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8期

7 尹彦;;列宁《政治遗嘱》的风波[J];炎黄春秋;2009年10期

8 赵志昌;;论列宁斯大林的国防人口观[J];学理论;2010年14期

9 郑异凡;;托洛茨基生平和思想简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02期

10 郑异凡;;以列宁的名义——斯大林培育党组织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宝林;;托洛茨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兼论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关于中国大革命的争论[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3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7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俞良早;;“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9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左凤荣;;苏联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教训——为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而作[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一;斯大林的专列:南下征粮[N];学习时报;2008年

2 闻一;察里津之战——斯大林组建军队[N];学习时报;2008年

3 弗拉基米尔·丘普林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列宁遗体曾秘密“旅行”[N];世界报;2009年

4 闻一;兵败华沙城下[N];学习时报;2009年

5 闻一;十月的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N];学习时报;2007年

6 闻一;不在斯莫尔尼[N];学习时报;2007年

7 闻一;围绕伏罗希洛夫的一场大争斗[N];学习时报;2008年

8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领袖遗体保存秘史[N];光明日报;2003年

9 刘书林;列宁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以后[N];北京日报;2004年

10 方亮;命运的森林[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叶艳华;俄罗斯早期政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郑晓颖;20世纪初俄国农民运动[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玉宝;早期苏联核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惠宇;1945-1949年美国的中国东北政策[D];吉林大学;2010年

8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齐武;关于苏联共产党党员民主权利丧失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向阳;前苏联“特权阶层”探究[D];华侨大学;2008年

3 江山;高尔基与苏维埃政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璇;斯大林军事安全外交战略思想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子峰;30年代的联共(布)政治局[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亚萍;论列宁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冯岩;20年代克鲁普斯卡娅与斯大林的斗争[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秀华;列宁“政治遗嘱”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翟冉冉;列宁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李彬彬;蒋介石与1945年中苏谈判[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9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39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