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6 09:03

  本文关键词:“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3年

“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研究

吴伟  

【摘要】:本文对汉代启门题材的画像砖石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交代了启门图像所处的汉代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汉代墓葬的演变规律及汉代画像砖石的产生、发展、传播及消亡的历史过程。同时回顾了前人对启门题材的已有研究成果,在汲取他们合理论述的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可能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启门图像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论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的发现与梳理。本章详实收集并整理了已有的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的考古资料,按照四川、山东、江苏、河南这四个主要发现地区进行陈述,并在陈述过程中对这些材料作了考古学方法的分类。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启门图像汉画像砖石的刻画媒介主要分为地下墓葬建筑与地上墓葬建筑两大类:地下墓葬建筑包括墓壁、石棺(椁)及随葬明器等,地上墓葬建筑主要有墓阙和祠堂等。当然刻画媒介的不同并不影响对启门图像进行统一研究,因为他们都是丧葬文化殊途同归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的重新解读。在过往的研究中,不少研究成果可能对画像砖石的解读存在着某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启门图像中的建筑的解读。因此文章首先对汉画像砖石、特别是建筑画像砖石的结构及表现手法进行了重新阐述,提出了四种解读思路,并对启门图像原来的解读进行了勘误,这应是正确研究启门图像的第一个基础;其次,对所有的启门图像汉画像砖石中的相关画面展开研究,包括相关建筑、人物及活动等。其中双阙(门亭)、院落(庭院)、厅堂、后寝(楼阁、私室)这些建筑及相关人物活动的因素出现的频率最高,并沿着建筑的进深空间进行表达,这正是汉代建筑空间格局中最重要的因素。最后,利用汉代遗址、墓葬格局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图像资料进行印证,进而得出人物的身份与建筑空间在汉代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在相关文献中亦有记载。因此,一直混乱不清的启门人的身份便得以明晰——在启门图像的汉画像砖石中,出现在前堂空间的启门人物多为男性侍者,而后寝空间的启门人多为女性侍者。所有未知的启门图像的人物身份,据此便可以得以解读。 在前文解读启门图像的基础之上,本文指出了过往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误区。首先,启门图像既不是为了表现启门或掩门的各种动作,其中的门也不全是人间到仙界的入口。同时启门人也不应是门吏或墓主人,启门人在画面中一般不起引导升仙、迎接、送别之用。另外,本文发现,启门图像凸显了汉代人自己的焦点透视原理:启门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是以其眼睛为焦点的透视空间,背向一侧则是逆向透视空间,启门者和半开的门是联结两个空间的节点,并且隐蔽地引导了观察者的视角。这与今天我们所总结归纳的汉代画像砖石的表现与构图方式的规律也是一致的。 据此本文推测,启门图像的出现是为了弥补早期画像石图案中建筑空间表达的某些缺憾(图像简单,要表现复杂的建筑空间仅仅依靠各种各样的门是不够的,且一些刻画媒介表现力也不够),而不经意间表达建筑空间的一种习惯,并逐渐程式化的结果。 第四章,对上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从出土地区及刻画载体并通过图像中的启门人与门的建筑空间的位置关系来重新释读启门画像,得出不同的启门图像暗示着不一的建筑空间所在,且启门人所处的建筑空间跟他们的身份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位置不同的门既是区分不同功能院落内外的界限,表达出不一的空间感、层次感与秩序观,不同的门亦表示内、外不同的世界和礼制空间。 与此同时,半开门不仅可以配合画面的连贯性,使画面生色不少,同时可以体现出一种空间上既封闭又开敞的矛盾。这个矛盾表明,启门人虽关注门外的世界,但他处于门内,只开了半扇门偷偷观望,而不敢跨出门槛一步。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种画面的定格,向我们暗示一种隔阂,不仅是门内外建筑空间的隔阂,更是门内外人物身份的隔阂。这说明门并不易逾越。 最后,归纳出汉代启门图像的研究对汉代社会的研究及后世启门图像的研究等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岩;;论“半启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03期

2 周学鹰;;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三)——柱(础)、梁枋、平坐腰檐[J];华中建筑;2006年10期

3 王恺;;徐州地区的石椁墓[J];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01期

4 张其海;;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象石墓[J];考古;1975年02期

5 方鹏钧;张勋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象石题记的时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J];考古;1980年03期

6 李洪甫;;连云港市锦屏山汉画像石墓[J];考古;1983年10期

7 郑岩;民间艺术二题[J];民俗研究;1995年02期

8 王恺;;徐州地区的石椁墓[J];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13期

9 李明倩;;打开一扇门——中国古墓妇人启门图像研究综述[J];戏剧丛刊;2011年05期

10 雷建金,曾健;内江市中区红缨东汉崖墓[J];四川文物;198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雷;程建敏;;“窑”字与“窑洞”建筑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探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尚勇;;建筑之美——对建筑美的意境的追求[J];安徽建筑;2007年06期

5 周敏;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及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6 梁宇;;从舞赋走进汉代舞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刘齐;;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对汉画像石的几点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李荣;;汉代孝子图与北魏孝子图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郑明璋;;从傅毅《舞赋》看汉代长袖舞的动态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陶复;;建筑考古三十年综述(1949—1979)[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3 陈成玉;;汉代画像石“鱼车”图像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杨爱国;;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5 顾森;;渴望生命的图式——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之一[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江风;;汉画玉璧图像的文化象征[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利荣;;汉代画像石中的图像配置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殿增;袁曙光;;略论三星堆文化与四川汉画的渊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曾繁模;;四川新津汉画像石的初步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长寿;;汉画“荆轲刺秦王”图的重新解读:东汉士子集团的“不合作”思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端木山;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9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艳芳;皮日休吴地创作与吴文化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宾;村镇木结构住宅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婧喆;哈尔滨东正教堂室内装饰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巩文斌;云南古代传统楼阁建筑特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恩学;;辽墓启门图之探讨[J];北方文物;2005年04期

2 贺云翱;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初探[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3 罗福颐;芗他君石祠堂题字解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4 杨新平;;保国寺大殿建筑形制分析与探讨[J];古建园林技术;1987年02期

5 杨新平;;松阳延庆寺宋塔初步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1991年04期

6 王维军;莫氏庄园大门位置辨析[J];古建园林技术;1999年03期

7 张增午;河南林县金墓清理简报[J];华夏考古;1998年02期

8 石光明;沈仲常;张彦煌;;四川彰明县常山村崖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5年05期

9 徐鹏章;;成都站东乡汉墓清理记[J];考古通讯;1956年01期

10 于豪亮;;几块画像砖的说明[J];考古通讯;195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砖石的视觉形式[J];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02期

2 郭向平;汉代画像砖石中的社会现象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学鹰;;从画像砖石看汉代的深宅大院[J];文史知识;2006年07期

4 张燕;汉画像砖石的文化背景与审美个性[J];美术研究;1999年03期

5 黄道华;枝江姚家港出土的东汉画像砖[J];江汉考古;1991年01期

6 王蕊;南阳汉画像砖石物象图案的艺术构成[J];美术观察;2003年01期

7 李晶;;汉代巴蜀地区画像砖初步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霄云;;从画像砖石看汉代农业生产技术[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9 曾莉佳;;从汉阙和画像砖石中的蹴鞠图像解析汉代蹴鞠文化[J];大舞台(双月号);2008年05期

10 周学鹰;;汉画像砖石中的历史故事[J];中国教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繁模;彭冰;;汉画艺术生产劳作类题材特色与审美意趣——以中西部地区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朝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加压防烟系统火灾疏散时开启门数量的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3 黄楠;吴昊;;论建筑空间与人类情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4 陈志学;徐学初;;梦想与现实:关于四川汉画社会成因的再思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文军;;序言[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萍;李彬;;高层建筑加压送风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7 肖禹;陈清慧;;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建筑[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8 王军;张旭;;典型高密人群建筑空间新风量需求特性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卓远;;汉代王侯墓葬中的“画像”因素探骊——《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余论之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继腾;;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人性意识[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 霓;[N];证券日报;2003年

2 颜京宁;[N];中国商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高玉洁;[N];西藏日报;2003年

4 杨 易;[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林 明;[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李津军;[N];工人日报;2000年

7 魏信德;[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木子;[N];山西日报;2002年

9 ;[N];北京日报;2004年

10 王青煜;[N];中国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锋;中国绘画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李雅梅;南宋川南墓葬石刻艺术与计算机图像识别应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沈源;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天津大学;2010年

4 赵晓梅;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5 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王方;外滩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研究(1843-1937)[D];同济大学;2007年

7 张平;书画装裱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贾巍杨;信息时代建筑设计的互动性[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金钢;两汉画像砖石的人本取向及其图像学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向平;汉代砖石画像计算机处理与农史信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徐彪;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丽莉;寻找失落的光影[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李晓锋;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嬗变与再诠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研究——公共建筑与城市的结合[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詹红;建筑与水[D];重庆大学;2002年

9 赵红斌;高科技园建筑空间及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董研;场所原则与建筑空间的生成和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启门”题材汉画像砖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31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