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约翰佩里指称_《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2 11:46

  本文关键词:浅析普特南指称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0年

浅析普特南指称理论

李博  

【摘要】: 指称理论是语言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指称问题的研究成为推进语言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本文选取普特南指称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通过对普特南指称理论的研究,把握其理论的真正内涵及其理论贡献;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对指称理论背景及普特南指称理论的梳理,从整体上回顾和把握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对普特南指称理论的背景作介绍,首先介绍普特南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从而在整体上对他的思维路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早期传统指称理论对普特南的指称理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三个代表人物的理论:弗雷格论涵义和所指、罗素的专名理论、塞尔的簇描述理论。克里普克和普特南这两位哲学家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提出了相似的因果指称理论。虽然普特南在初期没受到克里普克因果指称理论的影响,但本部分也对克里普克的专名指称理论作了详细的介绍,为第二部分介绍普特南指称理论提供一个对比的参照点。 第二部分:结合普特南指称理论的几个例子,对其指称理论进行详细分析。首先从普特南对神秘指称理论的批判开始,分析其“钵中之脑”的假设。然后论证普特南提出的“语词所在语句的真值条件不决定语词的指称”、“指称与本质属性”和“关于理论名词的指称”等问题。最后,将所有分析回归至普特南所提出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从而从总体上理解普特南指称理论的真正内涵。 第三部分: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对普特南指称理论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普特南时期以及以前各语言哲学家关于指称问题的观点和最新语言哲学的研究现状,对比指出普特南指称理论的不足之处,从宏观上对普特南的指称理论进行再思考,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该理论的作用和影响。最后结合本人现在关于指称理论的研究,提出对普特南现有指称理论的修正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文献综述7-9
  • 绪论9-10
  • 第1章 普特南指称理论提出的背景10-23
  • 1.1 普特南思想的演变过程10-14
  • 1.1.1 科学实在论时代11-12
  • 1.1.2 内在实在论时代12-13
  • 1.1.3 常识实在论时代13-14
  • 1.2 指称问题发展概述14-23
  • 1.2.1 弗雷格论涵义和所指15-17
  • 1.2.2 罗素的意义指称理论17-19
  • 1.2.3 塞尔的描述理论和指称原则19-21
  • 1.2.4 克里普克的指称因果理论21-23
  • 第2章 普特南指称理论的主要内容23-31
  • 2.1 普特南对神秘指称理论的批判23-26
  • 2.1.1 关于"水的分子式"实验的论证24-25
  • 2.1.2 关于"钵中之脑"实验的论证25-26
  • 2.2 语词所在语句的真值条件不决定语词的指称26-27
  • 2.3 指称与本质属性27-28
  • 2.4 关于理论名词的指称28-31
  • 第3章 普特南指称理论的反思31-36
  • 3.1 普特南指称理论的意义和影响31-34
  • 3.2 普特南指称理论不足的思考34-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刘叶涛;关于可能世界视域中的名称与本质问题——兼评中西学者在相关领域中的学术论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叶涛;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J];江汉论坛;2005年01期

    4 张力锋;;普特南论自然种类词:当代逻辑哲学视域下的本质主义研究[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5 孙兆亮;普特南的意义理论及其科学实在论[J];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6 蔡曙山;;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的发展[J];学术界;2006年04期

    7 江怡;当代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苟志效;意义与指称[J];学术研究;2000年05期

    9 王顺义;;普特南的内部因果指称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04期

    10 陈亚军;意义何以可能?——普特南的新语义学理论读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胡长兵,胡万年;鲁宾逊能有一门语言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6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9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茜;数学游戏大师——马丁·加德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红杰;罗素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剑峰;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景钊;蔡曙山;;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流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蔡曙山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6年02期

    2 蔡曙山;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J];学术界;2001年01期

    3 陈亚军;论普特南科学实在论立场的转变[J];哲学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平;;普特南的指称和真理观评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张灏;;论Qua-问题——兼为克里普克辩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6期

    3 陈亚军;论普特南后期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的转变[J];哲学研究;2001年02期

    4 幸强国;析“内在实在论”——普特南哲学思想的基点[J];哲学动态;1996年09期

    5 葛海宣;;关于专名的指称与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2期

    6 侯晓丽;;普特南的指称理论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幸强国;虚无主义与内在实在论──尼采与普特南的比较[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S1期

    8 李瑞;;专名的涵义和指称[J];文教资料;2010年30期

    9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涂纪亮;近二十年来的英美语言哲学[J];现代哲学;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永辉;彭运石;;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心理学启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张华夏;;休谟价值问题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三个教条[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黄海艳;;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择业与聘用的影响[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5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留华;;追寻一位逻辑学伟人[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陶楠;吕屏;;由美国视听工业“自律”演进的历程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经济意义[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梁庆寅;;略论真值载体[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9 廖自强;;新世界呼唤哲学的大发展[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1996年

    10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张祥龙;[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燕继荣;[N];学习时报;2006年

    4 尼克;[N];东方早报;2011年

    5 刘钢;[N];学习时报;2005年

    6 吴晓东;[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7 郁建兴;[N];南方日报;2006年

    8 梁捷;[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译者:靳北翔;[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周业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葛欢欢;普特南实在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艳秀;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6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7 李涤非;基因与身体的哲学[D];武汉大学;2005年

    8 肖星;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D];上海大学;2007年

    9 毕文胜;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及其解答[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刘叶深;论法律的概念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博;浅析普特南指称理论[D];西南大学;2010年

    2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陈英;普特南实在论思想探析[D];湘潭大学;2006年

    4 薛平;普特南的认知思想实验及其哲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进;同一性与指称理论评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向阳;现代专名指称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8 徐莹;罗素意义指称理论述评及与《指物论》之比较[D];西南大学;2009年

    9 刘伟伟;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武庆荣;索引词研究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浅析普特南指称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49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b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