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逻辑学教育对素质教育之价值——兼论如何加强逻辑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6-10-24 10:46

  本文关键词:逻辑学教育对素质教育之价值——兼论如何加强逻辑学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逻辑学教育对素质教育之价值——兼论如何加强逻辑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3-10-27 10:20:08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1年06期

逻辑学教育对素质教育之价值——兼论如何加强逻辑学教育 黄朝阳

中国传统教育与预防犯罪 崔永东

认识何以可能——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思索 宁虹

论回到“学校”“教育”本身的学校发展 蔡春 张爽

怎样教科学

约翰·斯塔韦尔 秦晓文 张铁道学校布局调整:追求与限度 秦玉友 孙颖

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 薛海平 孟繁华

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对立统一——学术自由大学本质观的重新审视 孙绵涛 康翠萍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林金辉

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中国教育学会第23次全国学术年会综述 许建争 徐万山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 熊惠平

道德教育的非知识化路径——道家的知识观及其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谭维智

专业视野中的PISA

张民选 陆璟 占胜利 朱小虎 王婷婷“素质教育新规”触动谁的敏感神经 阮成武

论教育服务的转型提升 黄士力

发展性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苏强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 于波 宋乃庆

提高女性教育质量 促进两性教育公平——粤北地区女性中学教育的调研 王剑兰

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制度保障 丁凯 马涛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探析 王云儿

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 丁金昌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年06期

大学与形而上品格 张楚廷

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

刘小强 潘懋元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与有序发展 高宝立 卢彩晨

大学教师薪酬激励合约的理论分析 李福华

建国初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若干问题讨论 刘少雪

新自由主义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 吴玫

大学课程: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

解飞厚 吴杏洁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博弈分析——加大教学投入的视角

张强 乔海曙 陈志强

近代中国大学与教育学会的互动及其影响 肖朗 杨卫明

新世纪欧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动向 赵叶珠

“实施准则”:跨国学位项目质量保障的有效工具 叶林

关怀生命:大学制度的基本价值诉求 李霞

高等教育机会平等要素和结构的演进 陈晓飞

大众化时代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的三维分析 雷洪德

处在“十字路口”的独立学院 冯向东

师范生对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评价 刘健智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综合审视——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与思考 秦绪娜

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马廷奇

凭单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刘优良 陈振明

大学与近代西方职业阶层的兴起——以医学和法律为视角 孙益

中国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研究 陈慧青 史秋衡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体系研究 吴高岭 张应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2011年02期

告别巴别塔:走入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 刘云杉

基于研究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政策分析 刘妍

主人,仆人,抑或精神之师?——《教师的哲学》导言 杨帆 王红艳

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县域基础教育供给的影响——基于江西省的证据 成刚 萧今

跌宕起伏的文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设置的历史演变 蔡磊砢

成就、挑战与展望——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十年发展回顾 周满生 褚艾晶

层级管理与横向交叉:知识发展对学科目录管理的挑战

沈文钦 刘子瑜

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 闫引堂

教育,走进战国时代?——漫话《虎妈战歌》 俞可

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三个“目的”的反思——以陕西为例

范铭 郝文武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国际比较的视野 陈洪捷

隐匿的对话: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论争 周雁翎 周志刚

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 蔺亚琼

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 李春萍

电化教育研究

E-education Research

2011年06期

美国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助学机制分析 张美玲

陕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吕明凯

知识建构:认知与技术的融合 陈娬

视觉文化“四因说”对教育资源开发者的启示 姜淑慧 张舒予

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模型的建构 徐剑虹

网络教学主要特性探析 蒲善荣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蔡亚萍

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构建与思考——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班班通为例 齐媛 张生 刘雍潜 李冲

教师ICT能力培养创新应用策略的设计与实现——以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为个案 陈伟玲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四级阶梯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思考 杨靖 黄京华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 顾小清 付世容

基于Wiki平台的网络图书协同创作——以《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为例 吴长城 庄秀丽 杨晓宏

信息技术对大学法学教育的影响 杜睿哲 左宇思

论课程的易理解性与知识建模技术 杨开城

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形态 李子运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吴鹏泽

文化研究学派思想及对我国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 王妍莉

生态化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 张立新 张丽霞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吴伟民 李婷 杨玉洁

基于网络的教师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研究

——《标准》关照下的农村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探究

乔爱玲

民国时期播音教育的历史回顾 黄小英

基于绩效技术的Excel专题复习课教学过程结构研究 范谊

3G通信网络环境下校园信息化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吴仕云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CAIM”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杨慧娟 黄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年02期

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叶飞

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观及其当代启示 方双虎

“进化心理机制”是解读“无生物功能之用”的文化产品的钥匙——论斯蒂文·平克进化心理学的文化心理观 李海燕

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戚业国 杜瑛

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 容中逵

一项备受争议的教育制度——清末学堂奖励出身制度述评 陈胜

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 周采

永记母校人师经师之恩 卓晴君

阻碍效应的理论研究述评 陈琳 莫雷 徐贵平 郑允佳

合作学习情境中的成就目标研究 陈勇杰 姚梅林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 邱学华

多元冲突中的教育理想:整合与追寻 周兴国

选择与平等:利益分化时代教育改革的辩证法 黄学军

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 栗洪武

培根 育种 互结良缘——基础教育本体改革在急 张法坤

比较教育研究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11年06期

美国通识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行动——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生物课改革为例 王维荣 章厚德 安·贝腾多夫美国军官学校通识教育探析 姚羽

印度教育60年发展的成就与问题评析——基于教育政策的视角 安双宏

教科文组织:欧洲推行“全纳教师教育项目” 周林莎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利 周林莎

美国: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改善教师课堂教学 黄亚婷

世界部分国家学前教育基本属性的比较研究 霍力岩 沙莉 郑艳

印度小学免费午餐计划及其启示 沈有禄

日本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的特点与问题 汪辉

俄罗斯公立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改革实践 刘淑华 徐雪英

中国高等教育:在竞争与挑战中实现平衡发展 罗伯特·阿诺夫 阚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

周林莎

美国循证实践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魏寿洪 王雁

比较军事教育成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基本条件 王春茅 田佳

西点军校办学特色研究 王强 丛广年

印度代课教师:概况、争议及趋向 孙来勤 秦玉友

联合国:各国仍需努力实现教育中的两性平等 周林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性别平等喜中有忧 周林莎

国外学前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 裘指挥 刘焱

美国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探析 张蓉

美国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分析 廖湘阳 凌恒

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与助学制度改革的新计划——基于对《确保英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报告的解读

何伟强 徐辉

试析“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中民间力量的作用

于颖 杨金石

一个外国学者笔下的中国高校学术教学——基于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经历 斯科特 J·彼得森 袁丽

学术合作协会:2011年召开欧洲高等教育政策研讨会 周林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2011年03期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周其凤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胡和平 顾秉林

在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袁贵仁

融古通今:牛津的传统与创新 安德鲁·汉密尔顿 许甜大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科斯·普赖斯 冯李崟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王明旨

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些思考 车丕照

文化传承创新:建立中国特色艺术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郑曙旸

大学的文化意义 谢维和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创造未来 自觉持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胡显章

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大学新使命 施小光

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 李立国

百年清芬:生生不息的清华理念——为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而作 叶赋桂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顾秉林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理查德·莱文

引领发展 创造未来——在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刘延东

本地化与国际化并进——挑战与应对 顾秉林

知识与耐力:应对未知领域的挑战 滨田纯一 赵琳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责任 李学勤

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 推进清华文科建设 李强

实践·创新·个性 金兼斌

殷殷嘱托 切於教育 李曼丽

我国大学应当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

王冀生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面临新机遇,期待新突破

史静寰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去三化” 孟繁华

论大学课堂学术文化的重建 朱旭东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 李珍 王孙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年03期

清华物理与晚近中国——兼论旗舰大学与民族国家的互动

刘超

清华早期的农学教育与研究

金富军 王向田

中国留美学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周棉我国近代首次中外交换留学生制度的考察——国立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留学生制度的缘起、实施经过及成果 李亚明 朱俊鹏 杨舰梅贻琦时期教授会在清华校务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赵章靖

教师教育研究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1年03期

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 苏尚锋 张景斌

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刘旭东 吴银银

教师专业能力自评分层命题的求证——《教师专业发展自评量规表》有效设计的实证性研究 高翔

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中职时代应该淡出 步社民

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研究 韩继伟 马云鹏 赵冬臣 黄毅英

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免费师范生研究型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马健生 孙珂

职前教师教育研习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与反思 罗晓杰 谢利民

美国大学教师职业的现代转型 易红郡

教师领导的理念及其实现 钟晨音 徐长江

教材、教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卢俊勇 陶青

教师心理所有权量表的编制与施测 尤玉钿 龙君伟 曹科岩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陈纯槿 胡咏梅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退出标准的走向及启示 吕敏霞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思考 束仁龙

在个人意愿与公共意志之间:免费师范生毕业意愿调查研究

冯婉桢 吴建涛

教育与经济

Education & Economy

2011年02期

教育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梁来存 刘子兰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问题研究 金东海 王爱兰 路宏

我国城乡补习教育发展及其经济成本的调查研究 陈全功 程蹊 李忠斌

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 田志磊 袁连生 张雪“奥数”兴衰的利益逻辑 李爱良

区域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研究——以L大学为例 李波 姜开岩

“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障碍性因素系统分析

徐明生 吴贻玉

教育成本的两种形式与高等教育学费定价 伍海泉 钟菲菲 陈翊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10年来的政策回顾与思考 吴亚林

论农村教育需求的年龄分层——基于“千村调查”的研究 曹东勃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培训消费研究——基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城乡4所学校的调研 杨天平 周兰芳

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无法承受之重 岳伟 邹心胜

基于性别差异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研究 敖山 丁小浩

浙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动性分析 蔡俊兰

关于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公平性的思考——基于某地5所部属“211”高校校内津贴制度的比较分析 袁本芳 何祥林

中国电化教育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年06期

网络PBL教学的过程建模研究 邵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刘爱军

解析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 祝智庭 贺斌

英国信息化策略“下一代学习运动”的发展及启示 李凡 陈琳 蒋艳红

远程开放教育外语专业学习者辍学归因研究 郭红霞 熊锟 张雅静 牛健 李莹

远程教学中多媒体美术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唐应山

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凌秋虹

从历史的脉络看远程开放教育——访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约翰·丹尼尔爵士 王迎 董锐 崔松 宋灵青

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余朝文 张际平

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 耿建民

利用LAMS促进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最优化 徐加美 彭慧

网络学习中个性化学习服务策略研究 李书明 田俊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在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王洪福 张伟平

基于资源共享的广东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吴鹏泽

语料库索引软件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静

凝聚学科智慧 引领专业创新——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科学基础研究的对话 桑新民 郑旭东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心理学视角 钟志贤

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 崔英玉 孙启林 陶莹

教育游戏中“教游相融”的设计策略研究 杨丽 姚晓兰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隆重举行 本刊编辑部

虚拟交往对初中生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 黄立新 邓弘钦 姚磊 禹丽锋

成人在线学业情绪倾向的测度方法研究 朱祖林 黄彩虹 李锐 洪婧倞

基于认知迁移理论的网络课程教学策略设计探析 武晶晶

信息技术课程中“本真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夏雪峰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研究 曾德华 郑晓齐

基于Silverlight的网络虚拟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胡世清 程国雄

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陈晓慧 杨菲

教育研究与实验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2011年03期

“以乐教和”的价值内涵——古代中国音乐教育价值观探析 张业茂 钱勇

自传文本课程: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与课程诉求 胡春光 王坤庆

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现状透视与未来瞻望

——基于2010年全国课程论研讨会和教学论年会研究成果的分析 李家清 户清丽

论教育学的价值哲学基础——基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哲学 江峰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内涵、特征与转型 刘建 张新平

学校德育问题诊断刍议 班建武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适应问题分析 张海波 杨兆山

论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性 李金云

教师对教案检查的态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 姚计海

简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 魏书敏

自主支持:促进动机内化的情境因素 贺金波 陈艳

教学即“可能生活” 罗祖兵

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回归——也谈教育学的立场或地位问题 吕丽艳

基于教育智慧生成的教育批判 代建军

被阻滞的关心——青少年道德学习面临的挑战 侯晶晶

内在超越:杜威教育思想独特的民主维度 涂诗万

专业品性:美国教师教育标准的新元素 王凯

试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及其教学含义 吴红耘 皮连生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角色分析 欧阳光华

师范类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李晓军 周宗奎 范翠英 游志麒

教育发展研究

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11年11期 12期

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分析 陈静漪 宗晓华

我国农村地区个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评述 钟晓琳 黄斌

科学统筹高教布局 引导高校特色发展 陈国良 李芙蓉 杜瑛

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视角 陈金圣

大学生态:本原特性、现实观照与治理要义 谢凌凌

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 曾长隽 胡劲松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的经验 余斌 夏琍

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马祥武

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投入机制实证研究 张小萍

教师增权赋能的实现机制——分布式领导活动中的要素及作用机理 刘胜男 赵敏

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 沈建民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综合路径探析 翁文艳

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特征与价值 张光陆 张华

系统化教育改革: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案例 田凌晖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分析 佛朝晖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之我见 顾云南

高等教育私人完全成本与收益计量研究——基于全国15个省市的实证调查 郭化林

型塑大学治理结构:一种法权结构的重建 高松元 龚怡祖

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思考 陆正林 顾永安

高校应对“大众化就业”的策略 左军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宋斌 王磊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构建刍议 郑卫东 毕蓉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中的学校转制方案设计 袁青山

教师成长状况调查研究——以浙江金华地区617位中师学历背景教师为样本 吴民祥

关系正义视域下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图景 杨建朝

聚焦素质教育的政策设计——基于国际视野和未来学生时代特征的分析 傅禄建

论“无痛德育” 范兆雄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管建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11期 12期

高考:教育中不能承受之重

冯青来

教师集体合同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基于美国纽约州公立中小学的分析

蔡永红 毕妍

关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思考

徐绪卿

非典型样本的典型意义——浙江万里学院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

本刊编辑部

高校人文素养教学的思考

马怀强中小学专业支持模式改进的基本趋势——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 董洪亮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分析 徐永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 葛莉

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11年11期 12期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李正银

教育过程公平的意蕴 吕星宇

走向生态型网络教研 钟柏昌 胡昭琼 李艺

教师的课堂情境知识及其建构 林曼红 何齐宗

让语文课堂散发纯正的语文味 杨志坚

感受教育的芬芳 享受教育的幸福 刘海云

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吴定允 王莉华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难点与策略——基于重庆市北碚区W中学的个案调查 叶波

学生学业评价的能力要素及其改革路向 夏永庚 付佳课堂教学故错艺术 李如密 曹婧

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三个问题 吴亮霞 吴亮奎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郭晓静从“?”到“!” 苏玲艳

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毕书慧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新乡医学院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为例 张帆

艺术学习之心法 仇媛媛

课堂公平:教育公平的底层思考 汪卫平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卢闯

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 张寿松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杨今宁在反思中前行 王雪青

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濮江

我国中小学教材实验的时间与思考 王郢 沈林

农村初中校长人格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杨小青

提高课堂效率的三条路径 于世华

有效作文教学的策略 王晓霞

什么是理想课堂 赵小刚

生命因课改而精彩 王卡宇

矿难频发的原因及矿难预防中的教育 黄云霞 张雅娟

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畅

多媒体环境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周天虹 赵春漫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1期 12期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 刘星慧

再论赵孟頫的历史地位 彭艳

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适位与融合 刘旭东 傅松涛

休闲教育: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新思考 陈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下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魏晓波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 陈林元 张玉梅

教育硕士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时花玲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卫月琴 李榆梅 武敏霞 陈湘玲 王明军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张志刚

基于汇文系统的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 陈雁 徐双培

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启示 李玲英

英德两国大学生流动诱因比较分析 李辉

专项培训加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曹泰斌 刘青松 朱宁

CDIO理念下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为例 商存慧 秦燕 樊荣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路径 刘雄英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为例 范黎明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 陈伟丽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沈卫林 陈泷 曹晓晓

从职业价值观看80后企业员工的离职问题 刘艳艳 申去非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2011年06期

化学与社会类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比较研究——以中国和美国“化学与社会”类课程主要网站为例

马宏佳 李新璐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 武和平 张维民

教师专业化教育改革的风险及其防范 杨跃

教师领导力:理解与启示 郭凯

多元读写模式及对习作教学的启示——以三名中国移民儿童的海外读写经历为例 盛静 牛瑞雪

即将举办纪念《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 柯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辨正与观点重申 容中逵

课堂合作研讨的有效策略探讨 刘真福

初中数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国际比较 崔安玲

基于概念图工具的地理教科书分析研究——以高中必修1两版本教科书“大气的水平运动”为例 杨克非

高中生物学的概念与命题 郑春和

《课程·教材·教法》杂志 跻身“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期刊行列 伍钰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中庸之道 崔刚

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 苏尚锋

论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 吴刚平 余闻婧

即将出版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百篇精粹 辛舒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果——基于图片呈现方式的研究与启示 丁道群 李国红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首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研究 黄光扬

防止教科书对农村的遗忘 李长吉

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 王林

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功能 宋景堂

县级中学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点 胡象岭 杨昭宁 吴靖媛

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认同感现状调查 赵丹 宋萑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11年06期

虚拟环境中的课程教学团队运作——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

杨永建 刘占荣

论远程教育人员的道德建设 彭绍东

论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的研究视角与培训方略 胡志金

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 杨孝堂

协作学习应用于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杨丽波 朱迅 章万静

关于开放大学试点的若干思考 韩民

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 杨银付

规制视角中的开放大学 李江

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的探讨 张伟远

去与留:开放教育小专业建设的“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 张纪勇

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长春学院成立 方庄

Groove支持下的网络协作学习探究 王蔚 杨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的制约因素——基于约束理论的分析 陈文韬 杨晓宏

从加拿大的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看开放大学的文化使命(下)

张亚斌 周宏 李笑涛 李艳 王爱赪 魏永庆在线学习社区的组织气氛探析 杨素娟

共享机制之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制度体系设计初探 刘其淑 阎君 梅楠 冯立国

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召开 南岭

如何办好开放大学——三个话题的内涵发散与回应聚焦 徐皓

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 南岭

顶层设计视角下的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 肖俊洪

创建开放大学存在的认识误区与对策研究 胡卓君

资源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生成 游思聪

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学习软件质量保证框架研究 傅健 谢新秀知易行难 苏辛

全球教育展望

2011年06期

多元文化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述评 张维忠 陈碧芬 唐恒钧论体验式学习 庞维国

学习观转型与教学变革深度推进 刘华

教育过程中运用表扬与批评的常理常规 陈桂生

儿童学:学际综合研究与课程开发的主题——以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儿童学项目”与“儿童临床学”专业为例 方明生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饱含情感 顾桂荣

专业学习: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启示 张丰

政府在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中的角色与作用——国际比较的视角 陈国良 杜晓利

行动研究与课程改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泰瑞斯·卡森教授访谈录 高振宇

论自由学习和学习自由 岳刚德

美国教师评价素养研究述评 郑东辉

建立儿童学习的脑科学交管系统——脑执行功能理论对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启示 周兢 陈思

上海市“小班化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董蓓菲

美国中小学教师ICAN探究教学培训项目的实证调查 王晶莹

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研究 吴兆旺

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述评 蔡铁权 陈丽华

中国高等教育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11年11期 12期

建设服务型教工党员队伍 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杨俊杰

教育家办学与校长职业化 朱庆葆

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职能的新丰富新发展 王寒松

合理调控差异 改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关系 陈滢 史云 何敏 刘东 白晨光

适应科研工作需求 建立“团队薪酬”管理模式 赵昊鲁 赵雪梅

学者精神:大学文化的精髓 王霞娟 王守义

贴近大学生实际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张勤

建立以专业评估为平台的评估管理模式 安勇 王强 朱永林

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曹慧东 杨颖 郑伦楚

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培养 王春玺 常书铭

积极探索新型高校后勤发展之路 常志伟

支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 闫海成

开展有为有位有活力的社区教育——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五) 张少刚 张爱平

三位一体 构建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郑益慧

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刘川生

提升远程高等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 黄正明

以更宽阔视野认识和实践“育人为本” 郑南宁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推进广东高教全面融入区域创新发展 罗伟其

探索年薪制 推进高校收入分配机制改革 张奇伟 刘婉华 姜云君 刘平 林晓棠 杭祝洪

发挥专业学术研究优势 助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姜胜耀 刘婉华 陈娟 郝志伟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 冯惠玲 胡娟 惠新宇

整合策略 切实改进高校质量保障体系 李明

从三个维度思考大学的课程改革 张忠华

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 提升地方院校竞争力 张义明

论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 李玉梅 葛育新

制约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因素分析 卢兵

用远程教育播种希望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四) 严冰 李令群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大局中的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丹聆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助推对外汉语教学——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八) 张少刚 熊应进

中国高等教育 2011年11期 12期

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文兵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把“培养人”的重任落到实处

薛进文

加强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的信念 丁林 邓良基 王克冬

微言启大义——简评陈浩《微言评高教》 潘懋元

实现“四个转变” 提升大学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宁滨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 周先雁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 万健 赵烨烨

大学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成因及对策 徐颖

凸显独立学院特性 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李文莉

试路求变 走出高职办学体制机制困境 丛连钢 王莉 苟兴功 喻永均

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强力助推器——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七) 严冰 晋洪宇

《微言评高教》出版 闻迅

学科特色决定办学特色 朱庆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前瞻 陈秉公

为历史巨变喝彩 为改革发展建言——《微言评高教》读后 管向群

“园区助推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武贵龙 符惠明 朱飞

以大专业平台整合资源 建立三方互动育人机制 周激流 赵钢 唐毅谦 陈琳 朱睿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构建的路径及其实现 杜坤林

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 季诚钧 樊丰富

创新高职育人模式:常州科教城的探索 阮霞 魏星梅 王峰 史国栋

为干部教育创设远程学习环境——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六) 张少刚 温书宇

构建全国艺术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可行性分析 果庆

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教改的有效途径 李蕊爱

开放教育研究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2011年03期

开放的学习与学习的开放——访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格兰尼·科诺尔教授 陈娬 魏志慧

空间学习:三维世界的“潜行者” 焦丽珍 江丽君

学生与辅导教师的在线交互研究(英文) 思丽·塞蒂雅宁斯 艾米鲁汀·祖哈利

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 杨帆 穆肃

远程教学的时间管理:弹性多一些还是严格多一些 闫寒冰 潘思强

开放大学建设思路——基于江苏省情的实施方案设计

彭坤明

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 黄欣 吴遵民 蒋侯玲

基于SWOT分析的上海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杨敏 顾凤佳审读与终校 路新民

强健式学习研究新进展 杨玉芹 蔡永

从网络和虚拟组织角度看高校远程教育的组织与合作

樊文强 雷庆

文化差异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佑镁

区域学科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研究 庄秀丽 李光良 李绍杰 余波 吴长城开放与学习 中原

改革创新,办好云南开放大学 徐彬

依托自学考试制度构建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 王海东 刘素娟

在困顿与沮丧中艰难前行:电大辍学生的学习体验 杜永新 牛健 李莹

外国教育研究

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2011年06期

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关键文献与高影响人物的可视化分析——基于SSCI数据库1999~2008年道德教育主题词文献 潘黎 傅维利

略论“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野下的学习过程观 毛齐明

国外学生教学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及启示 吴海荣

华特士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及其启示 闫守轩 李秀梅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英两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

倪小敏 勾月 单中惠

教师自主支持:西方的研究及其启示 韩建涛 葛明贵 邹长华

美国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启示 范秀辉 申仁洪

21世纪新西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反思及启示 王建梁 陈瑶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进展分析 余达淮 刘静

女性主义课程的性别批判 姚文峰

以色列的中介学习经验理论及其应用 张丽锦 张莉

论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中教育与国家的关系 乐先莲

公平、绩效、自由选择:美国明尼苏达州开放入学政策价值分析 周琴 宋春霞

教师亲切性:有效教学的重要变量——美国关于教师课堂沟通行为的微观研究 王维荣

国际成功校长项目——中、美、澳三国成功校长比较研究

刘志华 杜迎春

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

王晓莉 卢乃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Academic Degrees & Graduate Education

2011年06期

认清形势 突出重点 群策群力 努力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杜玉波

地方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大学为例

夏东伟 刘恩贤 张燕 姜辉

系统评价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探讨 刘新建

以人为本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新生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于涵 荣飞

中国博士培养质量:成就、问题与对策 陈洪捷 赵世奎 沈文钦 蔡磊砢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研究新视野 赵军 周玉清

应用型科学学位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暨南大学应用型科学学位硕士生教育为例 史学浩 张冰红

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现状与反思——兼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与专业性之争 陈兴德 王翠娥 王晟

着眼“四个突出” 不断提升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国防大学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为例 薛彦绪

以质量为核心 培养高质量工程硕士 李云章

走进“学术部落”——透视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现象

朱光明

加强阵地建设 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凌志海 何沐蓉 王婉君

优秀博士生培养规律的发现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基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 戚兴华 汪华侨 高久群 周云 郑华 宁黎

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并存的驱动因素探析 胡玲琳

赠地学院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董维春 刘晓光 程伟华

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法则 黄合来

复旦教育论坛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1年03期

中国校长培训研究二十年:研究数量和主题的变化分析

卢乃桂 陈霜叶 郑玉莲

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杜作润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陈运超

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缘起及功能 卢彩晨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证分析——基于职称评审的视角

费章凤 胡小红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陈国良 董业军 王秀军

普通高校录取率GM(1,1)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陈伟 程伟

中国民办高校财务运作与办学行为的实证研究 鲍威

影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培养质量的制度因素分析

殷晓丽 王德炳 沈文钦 郭立

风险投资进入民办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董圣足 谢锡美

察往以知来 庆年

科研规划与文科学科建设关系的理性思考 陈武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张乐天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均值结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胡子祥

我国大学校长与书记角色差异的实证分析 林挺进 储妍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能力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

余新丽 赵文华 杨颉

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逻辑 刘耀明

民办高校运作社会资本整合体制资源的策略与方式 周国平

我国八年制与美国4+4医学博士招生与培养的比较 范学工 李亚平 胡卫锋 毕晓燕 梁莉

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年06期

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 毛洪贲 殷德顺 郭娟 周爱花

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张婷婷

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门户——ISKME组织的OERCommons项目评析 宫淑红 胡贝贝 盛欣

教育技术学晋升一级学科的失利归因与转机再现——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贯彻落实《纲要》的八点质疑 包国庆

当前教育中技术垄断的原因及对策——从技术伦理学的视角 谢娟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及绩效评价研究

陈永光

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在远程教育用户认证授权中的应用

何少岳 马祖苑 徐晓东

悦趣化学习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基于国内外期刊数据库论文的分析 张文兰 牟智佳

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诉求与突破——基于设计型研究视角的思考 吴琼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以创新扩散的视角 朱亚莉

论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 郭丽君 王玉涛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牟琴 谭良 周雄峻

从聊天机器人到单词测试和课程管理——“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进一步研发 贾积有 陈霏 陈宇灏 丁竹卉

舒新城:早期电化教育研究的“业余爱好者” 刘保兄

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

陈敏 余胜泉 杨现民 黄昆

我们需要何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视角的回答 杨开城

院校教育技术中心转型建设的思考 孙进康 李玉炜

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在大规模培训中质量保证要素分析——以“国培计划”中西部远程培训北京大学项目为例 王瑞娥 沈旭东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陈晓伟 胡菁

基于FIAS的中学信息技术专家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张露丹 汪颖 潘玉霞

举行院系级教学基本功比赛 着力提高教学水平 康重庆 黄瑜珑 董嘉佳

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决策行为研究 王妍莉 杨瑞姣 姬慧娜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严大虎 陈明选

国内Moodle研究之内容分析 黄映玲

基于Pervasive Computing技术的外语网络交互模态话语构想 周文娟

温州在校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 2011年06期

一种新型机器视觉教学系统的应用

宋丽梅 董虓霄 张春波 安宏伟

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刘俊 赵呈领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王洁 陈功玉

基于Virtuozzo的虚拟化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徐琦网络课程中视频答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卢如荣 彭文辉 文忆基于CMS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与实践 王涛 裘国永 宋伟 宋世宏现代教育技术视野下电子资源的建设和需求分析 严丹 胡礼忠

中国高教研究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1年06期

一体化与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 李晓丹 金莹 吕达猛 史芳

高校纠纷解决机制的范式、角色及其规范研究 陈慰星 钟伟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

范文曜

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 周廷勇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周晓蕾 樊平军

论教育行政权力的边界——基于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化问题的研究 龙耀

美、澳、英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论争 刘筱

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困境科学发展的战略战术 韩延明

完善高校教育职员制度的思考 邹银凤 孟倩

近十年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特点——以2001-2010年《高等教育季刊》论文为样本 高瑞 安心

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丁金昌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骆文炎 何瑶伟 冯旭芳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刘勇 段保才

从审核到立法:论大学章程的生效程序 金一超

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条件 董立平

大学理念建构及其现实问题思考 眭依凡

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项聪

论高校章程法律化及其实现路径 王春业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区域分布研究 张振刚 许颖 张茂龙

论导师与研究生探究型对话的构建 武永江

我国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 陈遇春 王国栋

公共关系学视角中的高校形象管理研究 吴小英

走向2020年的印度高等教育——基于印度“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考察 施晓光

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姜进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探究与启示 李传双

高职教育“四化一体”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赵建新

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 李利平

现代大学教育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11年03期

国际性专门人才的全英语教学策略探索——以北京工商大学注册会计师全英语教学为例 欧阳爱平

全球化时代异域教学思想的本土化问题之思 刘德华

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 姜国钧

“宽进严出”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杨德广 李梅

民国时期的助学贷金制度研究(1920-1937) 赵宝爱

大学治理改革的行为过程透视——基于牛津大学的个案分析 蒋馨岚 徐梅

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 周小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原住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实证分析 张维红

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溯源与现代伦理意蕴 李建华 牛磊

从乐教源流看儒家德育思想 王琴

大学教师学术话语权意识的缺失 龚朝红

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研究综述 龙耀 黄崴

德国大学模式在中国的理念分野与实践生成——基于“北蔡南马”的研究 全守杰 王运来

9/11后美国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政策的改变 宋娜娜

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 王向东

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特性 徐鸣 徐建军

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2011年06期

高中英语教师要增强主动发展意识 史雅芝

教育投入的政府承诺与信用管理 阮成武

变革教师教育行为的意义与实现途径 蔡伟

有品位的文化课堂:教学新境界 马健生

生成性教学的兴起、失范与规范 张俊列

故事留白:德育课教学风格的新视域 李西顺 李瑞玲

论教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努力 李继秀 李梓

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教学设计 沈凤梅

中国教育学会首届“教育家沙龙”举办 薛寒

浅谈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策略 葛晓英

小学教师对新课程关注发展阶段调查研究 刘建君 郭丽萍学情:数学课堂的生命 朱红伟

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政策的思考 闫书广

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 张昆

公民意识:政治教师的精神底色 翟羽佳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瓶颈及其破解 张放平

教育追求幸福的两种路径 陆正林 朱永新

教师惩戒教育权的理性弘扬 贺武华

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 蒋波 谭顶良

讲授法的危机与出路 陈振华

促成并引领富有研习智慧的教学协作——社会变革中教研员职能的再定位 杨小敏 向蓓莉

放下“尊严”与重塑“师道” 孙四周

当前教师支教问题及改进策略 李冰

深刻把握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谈松华

符号转换与知识意义的理解 陈佑清 高文平

情感培育:在小学生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徐志刚 朱小蔓

教育部重点课题“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开题 张红华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类型与原则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类型与原则 沈林 黄翔

漫话素质教育与高中课改 何海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不足8小时 苏婷

中国教育学刊 2011年06期

中师转型中的价值传承与实践创新

王建平 胡重光

北师大教育家书院举办“教师的使命”学术研讨会 熊晨

试析青少年自觉锻炼行为的养成

陈志丹 晏艳琴学前教育的结构性失调及其对策——兼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安排的政策思路 王培峰

中国特殊教育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11年06期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缺损:行为抑制还是能量库? 余雪 刘翔平 金颖

规则性和透明度对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输出的影响——来自联结主义模型的视角 贺兴 薛锦 舒华

自闭症儿童装扮游戏能力的研究进展 郭家俊

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胡耿丹 项明强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关系研究

张莉 申继亮

工作记忆与失语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启睿 舒华

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家长义务 刘家勤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问卷编制报告 刘玉娟 Wonking Mencius

培智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刘佳芬 陆雪萍 田芳

浙江听力障碍学生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状况调查 许保生 陈瑞英 蔺洪杰 张群 李斌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与特殊儿童测查:挑战、改革与发展

曹洪健 周楠

图式理论:外语知识性阅读障碍的心理学新探 杨柳

中国中小学生自信量表编制报告 王新波 孟万金

学习效能感在高中生班级环境与学习动机间的中介效应

姜兆萍 周宗奎

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苗族、侗族为例 宫盛花 苏骁征 叶宝娟

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及述评 张国礼 董奇

建所70周年献礼:中央教科所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室建成 张冲

教育协作理事会:特殊需要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探索 徐德荣 徐晓虹

手势表征对有助听设备聋生语音提取的影响 张积家 王偶偶

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权利保护的研究 黄世昌 熊茂湘

江苏高教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2011年03期

多维视角下的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讨 周幼华

共享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张菁燕

高职课程网络化战略研究 徐国庆

创新思路 遵循规律 扎实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 殷翔文

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俞培果

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性难题——主体自由与社会总体化之间的复杂张力 汪帮琼

高校办学自主权:下放还是回归 李志峰 高春华

高校“去行政化”的讹传与现实反思 王颖 温惠琴

风险与规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 文庠

专科“生源荒”折射高校扩张的潜在危机 李宝斌 许晓东 宋银玲

高校网上校史馆建设的学理基础 肖太陶 杨东 张魁

文科横向项目:高校文科科研“立地”的基石 沈意文

研究生教育基层学术组织研究 杨院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 张新厂 钟珊珊 管兆勇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刍议 蒋洪池

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马洪正 陈小洁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现实追问 吴岳军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 宋志英

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大学研究组织的发展 胡建华

关系思维与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分析 刘小强

论大学精神建构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及其限度 韩亮

论高校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运行机制 刘同君 秦媛媛

从官府之治到学府之治——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谢晓芳

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问题与对策 张桂国 吕美荣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徐文俊 刘志民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应然选择

蔡建淮 王燕妮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张甚予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

罗尧成 曹海艳 孙跃东博弈论视野下大学文化探析 盛正发

江苏高教 2011年03期

合并高校发展中的文化重构的策略与实施 陈宪民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落现象及启示 陈媛

建立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四位一体”权利体系 王富兰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及其规避 金艾裙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 杨宗仁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与能力培养 戴健

论大学责任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侧面 李玉峰

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 敬丽华

高校贫困生援助内容与途径多元化探讨 刘志洲

美国大学商业化寻理 赵俊芳 李国良

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丽君

高职高专教师虚拟团队的构建与管理 徐庆国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财政干预 孙涛

二十六国大学教授工资水平比较 余强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制度创新 孙德芬

论法德兼治下的师生道德建设与发展 侯菁如

实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徐辉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成效及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例 柯应根

论创业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 刘芸

伦理学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及其实现 王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李恒川

美国一流大学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匹配研究——以哈佛、耶鲁和斯坦福大学为例 罗建平 马陆亭 陶海明

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诉求及实现途径分析——嫁接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构想 钱旭初

“专业教学论”与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 谈向群 姜敏凤

国外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刘经纬 孙守纪 孔宁宁

教育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11年03期

人性的教化何以可能——论共同体、公民性与人性的关系 金生鈜

学校制度亟待研究改革 顾明远

论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 洪明 龙宝新

课程改革、教师赋权增能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上海市四所小学的个案研究 宋萑

《格致须知》与中国近代新式教科书 吴小鸥

杜威眼中的基础教育之“知识学习” 李晓蕾

公立学校的结构松散问题 康永久

民国教育界与出版界的互动及其影响——以王云五的人际交游为考察中心 肖朗 张秀坤

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 冯建军

论有限理性视野中的教育规划 陈建华

教研组织的“一枝独秀”及其“职能转变” 丛立新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政治宣传效应 石鸥 吴驰

北京城乡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比较研究 钱志亮 谌小猛

北京市公众基础教育满意度问卷编制 程黎 冯超 韦小满 杜亮 徐志勇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抽样调查 林杰 吴亚丽

高教探索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1年03期

邹鲁的服务乡村办学理念及其实践 李瑛

大学战略管理实质的再认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思考 张庆辉

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熊志翔

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探究 郭霄星

论大学生的实习权 黄芳

高等教育价值观、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从潘懋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王伟廉的课程理念想到的 张耀荣

关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邝邦洪

国外高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探析与启示——以玛格丽特皇后大学、华盛顿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为例

陈梦迁 李杰玲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之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审视 李海燕

对美术院校“休学赚学费”模式的再审视——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 伍慷

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 周晓辉 何汉武

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A地区“211工程”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 熊勇清 陈江勇

高校教师资源流动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张振刚 刘源

利益、责任、信仰: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的梳理与检讨 张慧洁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校董事会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刘枭 程均丽

研究型理工科高校文科科研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马卫华 李石勇 关芳芳

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盛正发 郭军

不该出现的概念——“学位教育”——谈对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李素琴 丁梦娜

基于SECI模型的创新教育反思 毛天虹

牛津大学治理改革的行为过程透视——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 蒋馨岚 徐梅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困境:平等与优异之争 李志杰

美国社区学院学生事务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解析——以美国伊利诺伊州帕克兰学院为例 李斌

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 李荔 胡刚 王明和 张晓耘

户籍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相关研究——以广东省三所大学为例的实证分析 初云宝

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变迁及其成因与影响 陈元

中国出国留学研究述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苏一凡 胡庆亮 张晓冰

高教探索 2011年03期

高等教育研究实现社会责任的路径

倪熙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求职

钟云华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职能透视——基于政策演变的视角

孙涛美国当代艺术教育主流理念管窥 杨小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11年03期

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专业新特色 李伯耿 陈丰秋 陈纪忠 吴嘉

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 余晓 孔寒冰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研究 杨海荣 宋建学

论优秀教师成长的课程援助 赖学军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近五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 钟秉林 魏红 李婷婷

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李胜强 雷环 高国华 叶红玲

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 邹晓东 陈汉聪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创新团队建构模式及运行机制

项杨雪 柳宏志

示范性软件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刍论 朱郑州 苏渭珍

加强校企合作,保障高等工程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刘琳娜 张彦通

基于PBL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刘莉 惠晓丽 胡志芬

美国战略性基础研究管理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的影响 郑晓齐 田华

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识别 金凌志 贺伟

政校共建开放式培训平台——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姬瑞海 杜时贵 林克伟

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 李培根

基于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的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分析

任正义 刘思嘉 王冬

三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很重要——纪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周年

杨叔子 彭文生 吴昌林 吴波丹麦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沈雁

工程坊:大学生实现创新梦想的训练平台 程光旭

我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0年度就业分析 门垚 武艳丽 张芳 王伯庆

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尹洁 杨建超

我国高校战略管理团队的冲突表现及其管理策略 储祖旺 徐丽丽

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 李东升 李文军 毛成

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杨幽红

万里模式:内生型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 徐军伟

创业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初探 朱华兵

课程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罗丹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交互式工学实验 孟庆浩 闫慈 曾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年03期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研究 刘芳 钟纯

大学创业动态孵化模式探析

范晓清 王皓白 钱辉

中国大学教学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1年06期

国内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的比较——从经管专业应用视角分析

谢琳 郝群 陆立强 张计龙

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陈爽 苏育志 梁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 王浩程

“后戏剧时代”视阈下的高校戏曲教学改革——以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例 郑劭荣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王建卿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 张秋月

基于网络知识生态系统的教学模式研究 徐颖 涂艳

高师“地理教学论”拓展性课程体系建设 陆丽云 赵媛

为何出现大学生学习的“四多四少”现象 张翼星

生态人的本质属性与培养体系构建探索 宣裕方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曾尔雷

加强课程设计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姚旭东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 张华 艾文国

提高外贸实践模拟教学效果的途径 徐洁香 邢孝兵

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及其教学方式探讨 欧亿容

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段德君 姚家玲 魏星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

张学洪 张军 曾鸿鹄

实·新·活·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探讨 刘川鄂

填补背景与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以《诗经·关雎》的诠释为例 郭院林 焦霓

基于网络的折衷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贾国栋

环境资源法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张建伟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力学和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叶志明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要素探析 刘建清

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周激流 赵钢 唐毅谦 陈琳 朱睿

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季桂起 李永平

突破实践困境 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 唐代兴

以专业教学团队推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华坚

分而治之为上策:数据结构课程的反思与变革 邹恒明

学位与职业培训的结合:英国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模式

蒋晓光 孟祥霞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2011年06期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师德观比较研究 兰英 金家新

美法教育行政体制中的学区:比较与启示 鲍传友 何岩

搭建学生科技活动平台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为例 张强 梁辰 何涛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陈浩 马陆亭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选择——以公民意识教育的视角

赵艺伟 赵庆杰

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特殊性 蒋亦华

生态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刘国瑜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 周异决 张丽敏

大学生成长评价阶段模式构建 孔国庆

高校教师工作和谐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孔国忠 周建荣

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 李克军 陈君

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中的APO法探析 史百战

关于高校执行力建设的思考 张艳

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型与发展支点的选择 王关义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在第三届高校管理者论坛上的致辞 郑树山

论知识传统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 刘红梅 王一华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第三届高校管理者论坛综述 李改

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研究 陈晓蓉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秦建国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 蔡怡 张义平 宋现山

远程教育杂志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2011年03期

解读美国明尼苏达州K12媒介艺术课程标准 姜淑慧 吴伟民 张舒予

观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 赵慧臣

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应该重新审视的三个“老问题” 杨晨

反思型异步学习模式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 李文昊 白文倩

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 景红娜 陈琳 赵雪萍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策略与实证 郑朴芳

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个案调查与分析 赖显明 张妙华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7月在青岛召开 伟民

西北、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1年学术年会暨第17届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7月举行 华清

万水千山总是情 黎加厚

2011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研究分析”暑期学校即将开班 俊杰

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吴遵民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袁磊 刘丹 程美

2010《远程教育杂志》全文转载率居教育学期刊第17位列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

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研究 吴安艳 熊才平 黄勃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儿童智能开发研究 陈兴瑞 习海旭 张宁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中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发展论坛7月举行 立新

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胡小勇 胡晓黎 谢丹丹

校际协作联盟:面向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思考与构想——来自英国“连锁学校”的启示 任英杰 徐晓东

从“使学习真正发生”到“使学习达到目标”——远程教育中的学术性支持误区辨析 闫寒冰

基于网络的多元形成性评价研究 杨金来

家庭游戏及面临的挑战

Mary Ulicsak Martha Wright Sue Cranmer 杜文超 佘燕

基于GameFlow模型的教育游戏黏着度分析研究 马颖峰 王彩惠

开放教育世界的十二个致命问题 关中客

国际学习科学学会第九届CSCL双年会数字化学习全球高峰论坛暨CSCL2011上海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与论文征集 贺斌

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研究 王永固 邱飞岳 赵建龙 刘晖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太湖)论坛在江南大学举行 春申

教育科学研究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2011年06期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范魁元 王晓玲

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 赵茜

课堂想象:通向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 李建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分层指导策略 王芳芳 徐学福

当代德育由重限制到重发展的转向 范树成教育·智慧·人生 李抱朴

教,也应当是学的过程 孙焱

高中教育的理念与现实之间——重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庞守兴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期望课程与实施课程——以两岸三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为例 丁锐 黄毅英 林智中 马云鹏

韩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新变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孔凡哲 崔英梅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高莉 李刚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投入体制研究 成刚

中国教育考核规则僵化性研究——基于国家文化视角

刘重霄

制度安排: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持 冯永刚

论成熟教师的课程选择 余闻婧

“师生共同主体”是当代的教育中心——与《儿童中心:事实还是理想》作者商榷 冉乃彦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中文理分科合科问题 何善亮

初高中生明星崇拜现状及教育对策 王萍 刘电芝

欣赏“圆”的复杂性——一种来自建构主义的分析 龚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

2011年06期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第十七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潘宁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略 类延旭 高飞

毛泽东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引领 张浩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思考 顾钰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陈新夏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及其当代民生导向 汪盛玉 王艳

正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程 本刊编辑部 鲍莉炜

认真研读党的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 顾海良

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陈宗权 李洪芳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李红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肖香龙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徐云峰 张嘉友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探索 王宪明 华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陈娆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贾绘泽

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整体性 钟明华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整体性的关键 吴育林

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略论 陈正群

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沙健孙

国内近期关于党内民主的研究 陈太平

《纲要》教材下编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王顺生

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优势 雷江梅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田心铭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 周叶中 伊士国

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探索

花瑞锋 闾彬

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曲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06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

郭正红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徐慧

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叶景文 李爱东 于洪泽

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陈志超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优化初探 陈月霄 叶飞霞 游龙桂校园新型网络交流模式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以“人人网”为例 丁凯 马涛

上一篇:论当代服饰与伦理道德
下一篇:论曹禺笔下女性人物的命运感


  本文关键词:逻辑学教育对素质教育之价值——兼论如何加强逻辑学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51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