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模糊逻辑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以“吴英案”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1-09-16 22:07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人思维的载体,人类创造语言目的是为了沟通的需要。它的工具意义主要是为了寻求沟通与交流上的相对确定性,寻求知识的相对确定性。自语言创立伊始,我们不得不面对语言模糊性带来的诸多难题,人类对于语言模糊性的探讨也经久不衰,特别是查德(L.A.Zadch)于1965年提出“模糊集”理论以来,模糊学逐渐产生和确立起来,模糊逻辑恰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模糊逻辑作为现代应用逻辑的一个新学科,同时也是模糊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机的将其中的数学与逻辑紧密的结合起来,用“隶属度”和“隶属函数”来刻画模糊事物,冲破了传统二值逻辑的羁绊,从上述意义来说,模糊逻辑的相关研究不仅会给传统逻辑带来冲击,而且会给传统逻辑的研究补充新鲜血液。语言模糊性和精确性的争议,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司法理念之争;同时,模糊逻辑的实质在于内涵的确定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严格司法的内在品质,而不是抛开一切能动司法甚至是滥用司法权。本文主要用模糊逻辑来研究“吴英案”,探讨语言模糊对司法裁判的影响,并试图从“吴英案”争议的背后探讨语言的模糊性,进而在对模糊逻辑的研究中来探讨司法理念之争。以“...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吴英案”争议背后的语言模糊性
    第一节 “吴英案”的纷争
    第二节 纷争中的语言模糊性
        一、“吴英案”争议的焦点
        二、语言模糊性引起的案件争议
第二章 语言模糊性与模糊逻辑的产生、发展及司法适用
    第一节 语言模糊性与模糊逻辑的产生及司法适用
        一、语言模糊性与查德的“模糊集”
        二、模糊逻辑的产生、发展及司法适用
            (一) 模糊概念
            (二) 模糊命题
            (三) 模糊推理
    第二节 模糊言语与模糊逻辑发展的误区
        一、模糊语言与模糊言语的区别
        二、模糊言语带来的模糊逻辑发展的误区
    第三节 模糊逻辑中的语言模糊性和精确性之辩
        一、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之辩
        二、语言精确性与模糊性对立中的转化
第三章 模糊逻辑--司法理念之争的厘定
    第一节 语言模糊性与能动司法的契合
        一、“吴英案”--“能动司法”的馈礼?
        二、“吴英案”背后的文字游戏
    第二节 语言精确性与严格司法的吻合
        一、“吴英案”中的语言精确性
        二、严格司法——“吴英案”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模糊逻辑的实质对司法理念纷争的矫正
        一、模糊逻辑的实质
        二、司法理念之争的厘定
第四章 结语:从模糊逻辑看司法理念的理智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的“黄金三条”[J]. 梁西圣.  人民司法. 2013(03)
[2]集资诈骗罪的死刑适用[J]. 刘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05)
[3]集资诈骗罪对象研究中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正[J]. 张建,俞小海.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09)
[4]集资诈骗案件刑事管制的逻辑与现实——浙江东阳吴英集资诈骗案一审判决的法律分析[J]. 钟瑞庆.  法治研究. 2011(09)
[5]论模糊逻辑的有效性[J]. 夏世英.  凯里学院学报. 2011(04)
[6]浅析集资诈骗罪的死刑设置——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J]. 王海燕,孔艳.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7]模糊逻辑与自然语言中的语义模糊[J]. 高芸.  毕节学院学报. 2011(01)
[8]集资诈骗罪认定的难点及对策[J]. 何德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9]论集资诈骗罪[J]. 邓中文.  兰州学刊. 2009(10)
[10]论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若干问题[J]. 龚凡霞.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本文编号:3397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397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