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经下》逻辑理论考察

发布时间:2021-10-14 14:02
  《墨经》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系统逻辑科学理论的著作,以极其浓缩、精练的文字,述说古代科学和逻辑学的内容,学术价值极高。《墨经》讲究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经下》、《经说下》的表达结构就是“以说出故”形式的运用。它一般是在《经下》先列出一个科学命题、定律,然后以“说在……”的形式,简明地标出命题之所以成立的理由,在《经说下》进一步展开。《经下》以“说在”字样给出具有一般道理,同类或类的事例,分别与论题构成演绎、归纳或类比论证方式。对《经下》内容的解读,可使对墨家逻辑的认识更加深入。首先,《经下》中共有45条“说在”表述的是逻辑学的内容。其次,《经下》中包含的逻辑内容有:推理规则,集合与元素,名、实之说,逻辑规律,模态命题。这些逻辑内容的存在,丰富了墨家逻辑,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再次,《经下》中有34条“说在”的论说形式是省略了大前提的三段论。8条“说在”,后面的例子是对前面论点的举例说明。最后,《经下》中存在着墨家逻辑丰富的推理形式。其中包括:止、假、擢、等词、效这五种推理形式。《经下》中存在的这些逻辑理论,对墨家逻辑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下》中逻辑理论的考察也...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经下》中逻辑学的条目
    1.1 《经下》中关于逻辑学内容的45 条“说在”
    1.2 对另外五条“说在”的分析
        1.2.1 第139 条
        1.2.2 第144 条
        1.2.3 第145 条
        1.2.4 第149 条
        1.2.5 第152 条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经下》的论说内容
    2.1 论推理规则
        2.1.1 〔经101〕止,类以行之,说在同
        2.1.2 〔经107〕异类不比,说在量
        2.1.3 〔经167〕狂举不可以知异,说在有不可
    2.2 论集合与元素
        2.2.1 〔经113〕区物一体也,说在俱一、惟是
        2.2.2 〔经160〕“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住
        2.2.3 〔经168〕牛马之非牛,与可未可,说在兼
        2.2.4 〔经169〕彼此彼此与彼此同,说在异
    2.3 论名、实之说
        2.3.1 〔经134〕或过名也,说在实
        2.3.2 〔经141〕知狗而自谓不知犬,过也,说在重。〔经155〕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不可,说在重
        2.3.3 〔经149〕知其所不知,说在以名、取
        2.3.4 〔经173〕“惟吾谓”,非[私]名也则不可,说在反
    2.4 论逻辑规律
        2.4.1 对矛盾律的运用
        2.4.2 排中律
        2.4.3 同一律
    2.5 论模态命题
        2.5.1 四种模态命题
        2.5.2 四种模态命题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下》的论说形式
    3.1 省略了大前提的三段论
        3.1.1 〔经141〕知狗而自谓不知犬,过也,说在重
        3.1.2 〔经170〕唱和同患,说在功
        3.1.3 〔经136〕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
    3.2 “说在”之后内容是对之前内容的举例说明
        3.2.1 〔经110〕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
        3.2.2 〔经177〕仁义之为内外也,悖,说在牾颜
    3.3 无法归类的3 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下》对推理形式的阐述
    4.1 止
    4.2 假
    4.3 擢
    4.4 等词推理
    4.5 效或法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墨家的“止”“擢”与亚氏归纳法、例证法之比较[J]. 许锦云.  学习论坛. 2006(09)
[2]墨家运用概念的艺术[J]. 孙中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墨辩语用学思想初探[J]. 许锦云.  学术论坛. 2006(05)
[4]《墨经》语言范畴论[J]. 乔俊杰.  天中学刊. 2006(01)
[5]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J]. 杨武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6]《墨经》论命题与组合[J]. 乔俊杰.  经纪人学报. 2006(02)
[7]墨子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J]. 曾宪明,韦德泉.  枣庄学院学报. 2005(05)
[8]墨学复兴的科学文化背景与时代价值[J]. 谢清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9]中国名实论与西方指称理论之比较[J]. 张娟娟,董志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墨家与亚里士多德指称论思想的比较研究[J]. 关兴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436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436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1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