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商标权转让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完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20:38
  由于我国采用“注册取得+绝对自由”的商标权转让模式,客观上助长了商标储存行为,导致大量注册商标与商品市场相脱节,浪费有限商标和行政资源,影响商标制度正常运行。在法的第一性意义上,商标权转让基础无疑源于其财产属性——商誉,而商誉的取得又源于对商标的使用,因而商标使用是商标权转让的前提,未使用的注册商标不能进行转让。这可从商标符号学原理、劳动财产权学说及注册取得的制度价值中得到验证。在商标跨类转让问题上,由于商誉被商品化,商品或服务不再存在,消费者消费的是商誉本身,跨类转让并未违背商标转让的基本前提。商誉必然附属于商标,连同商誉转让表述本身就违背了语言逻辑,最终都将转换为要求商标连同营业转让或允许其自由转让。但连同营业转让并不能必然保障商誉连续性的实现,而且还阻碍商标财产价值的发挥,因而自由转让模式更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商标转让制度仍应以坚持自由转让的基本模式和精神展开,还应选择“有条件的自由转让”模式,“有条件”是要求商标必须经过实际的使用才能转让。于此同时,商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标识和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而商标权的转让则意味着其所标识的已非原来的出处,这势必对消费...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商标权转让概述
    一、商标和商标权的双重属性
        (一) 商标、商誉和营业
        (二) 从《TRIPS协议》解读商标权的双重属性
    二、我国商标权转让模式下的利益冲突
        (一) “注册取得+绝对自由转让”模式下的“商标寻租”现象
        (二) 商标权转让与其社会属性之间的冲突
第二章 商标权转让的基础——商标权的财产属性
    一、商标权转让基础的多维度解读
        (一) 商标权转让的符号学分析
        (二) 商标权转让的法哲学分析
        (三) 商标权转让的制度价值分析
    二、商标转让与商誉转让:商标、商誉与商品或服务的关系
        (一) 商标与商誉的不可分离性
        (二) 商标标记商品化:商标与商品或服务的分离
    三、连同转让模式与自由转让模式:商标、商誉与营业的关联程度
第三章 商标权转让限制的依据——商标权的社会属性
    一、商标权转让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一) 商标权转让对消费者预期利益的影响
        (二) 价值理性的选择——商标权转让中的品质保证功能
    二、商标品质保证功能的法律属性
        (一) 商标品质保证功能是市场激励机制而非义务
        (二) 商标品质保证功能是制度价值而非制度工具
    三、品质保证功能的实现机制
        (一) 强化商标权转让的信息披露义务
        (二) 内部的体系化协调制度
        (三) 外部的体系化协调制度
第四章 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商标权转让制度分析
    一、美国:连同转让模式及其司法变迁
        (一) 美国商标权转让模式的法理基础及其发展轨迹
        (二) 连同转让规则的司法变迁
    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及国际协调:自由转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商标权转让模式的选择与立法建议
    一、我国商标权转让的模式选择
        (一) 坚持自由转让原则
        (二) 震荡最小原则:“注册主义+有条件的自由转让”模式
    二、完善我国商标权转让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 完善商标权转让的审查制度
        (二) 设定受让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商标“傍洋”行为的法律性质与法律规制[J]. 李国英,李亚丽.  金陵法律评论. 2012(01)
[2]商标权的双重属性及其对商标法律制度变迁的影响[J]. 罗晓霞.  知识产权. 2012(05)
[3]商标转让的理论建构与制度设计[J]. 彭学龙.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03)
[4]论商标的使用及其认定——基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J]. 王莲峰.  公民与法(法学). 2011(03)
[5]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J]. 彭学龙.  法学研究. 2010(03)
[6]商标品质保证功能质疑[J]. 梁志文.  法治研究. 2009(10)
[7]我们凭什么取得商标权——商标权取得模式的中间道路[J]. 邓宏光.  环球法律评论. 2009(05)
[8]商标注册周期过长的困境及其出路[J]. 邓宏光.  电子知识产权. 2009(07)
[9]商标法基本范畴的符号学分析[J]. 彭学龙.  法学研究. 2007(01)
[10]商标权救济与符号圈地[J]. 李琛.  河南社会科学. 2006(01)



本文编号:3445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445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1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