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敲诈勒索罪逻辑结构内容解析

发布时间:2021-11-20 22:34
  敲诈勒索罪系日常生活中常见、多发的侵犯财产类犯罪。本文以探讨该罪的逻辑结构——行为人非法占有或索取目的→对他人实施恐吓→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为起点,通过对该罪成立的两个阶段(行为人和被害人角度)的考察,认为该罪逻辑结构之成立是一个在顺序(时间)有着先后并逐步递进承继的过程。在成立原因上,是直接原因与上位原因(同时)并存。同时,按照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原理要求和依据罪刑法定原则,分别对该罪的非法占有或索取目的进行了评析和界定,并对此目的之科学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非法目的作为侵犯财产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也是敲诈勒索罪逻辑结构中必须具备且需考察的要素,其内涵应由排除意思和占有意思构成;通过对敲诈勒索罪客观方面的关注,认为敲诈勒索行为的本质在于其具有恐吓性质,应将该罪行为人之行为明确界定恐吓行为,排除语义宽泛的“胁迫”和程度不足的“威胁”用语。在对行为人恐吓行为界定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析明了敲诈勒索罪中恐吓行为的对象、内容以及与抢劫罪、绑架罪客观构成的异同。关注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问题和恐惧心理的界定标准。通过对相关学说的评析,主张从行为人和被害...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敲诈勒索罪逻辑结构
    第一节 敲诈勒索罪成立之逻辑顺序
    第二节 敲诈勒索罪逻辑结构内容
第二章 非法占有或索取目的
    第一节 敲诈勒索罪犯罪目的评析及界定
    第二节 非法占有或索取目的之科学内涵
第三章 对他人实施恐吓
    第一节 敲诈勒索罪之客观行为方面
    第二节 恐吓行为探析
        一、恐吓行为
        二、与抢劫罪、绑架罪中“胁迫”之比较
第四章 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
    第一节 恐惧心理的判断标准
        一、相关学说评析
        二、恐吓程度
    第二节 被害人认识错误
        一、与诈骗罪认识错误比较
        二、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
第五章 被害人处分财产
    第一节 处分财产内容
        一、财产性利益
        二、虚拟财产
    第二节 财产交付
第六章 行为人取得财产
    第一节 既遂与未遂
        一、敲诈勒索罪的着手界定
        二、既遂与未遂观点评析
    第二节 数额
        一、敲诈勒索罪未遂的数额标准
        二、多次敲诈勒索的数额认定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敲诈勒索罪中目的与手段的组合性质[J]. 孙万怀.  人民检察. 2009(05)
[2]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J]. 张明楷.  法商研究. 2005(05)
[3]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J]. 张明楷.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03)
[4]论敲诈勒索罪中的“暴力”——兼论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J]. 刘永强,姬广胜.  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5]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 陈兴良.  法学研究. 2004(03)
[6]德日刑法学中的财产罪保护法益问题之比较[J]. 刘明祥.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7]海峡两岸敲诈勒索罪比较研究[J]. 田宏杰.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1999(06)
[8]关于敲诈勒索罪几个问题的探讨[J]. 成国平,曹炳元,严愚夫.  人民检察. 1990 (05)

硕士论文
[1]论敲诈勒索罪[D]. 于晶蕊.中国政法大学 2008
[2]敲诈勒索罪疑难问题研究[D]. 陈绩.西南政法大学 2007
[3]敲诈勒索罪构成与认定新论[D]. 徐凯.厦门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8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508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