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刘震云“说话”主题小说的逻辑图像

发布时间:2022-01-07 03:06
  刘震云近些年的小说表现出对人类“说话”现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其作为作品主题之一。他不断对叙说主题和叙述方式进行改变革新。他的创作在每一时期内都会相对集中地表现一个特定主题。从初期的“官场”小说到后来的“故乡”系列小说,再到近期的“说话”主题小说,刘震云为人们提供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评论界对刘震云思想、主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权力、历史、故乡、人性等这些已被反复阐释的观点和视角上,即使关注到了刘震云的“说话”主题,他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域大多指向的还是“权力”的表达和“孤独”的诉求,很少有论者从“说话”本体出发,对刘震云的表达内容和思维逻辑进行研究。有的论者也谈到了刘震云小说中的“说话”行为反映了生存的困境,却没有进一步追问人们“说话”百态背后的动因和动力,对其进行原因解读。可以说,评论界对刘震云的“说话”主题小说的阐释研究尚嫌不足。因而,本文把刘震云“说话”主题小说作为研究目标,从“说话”本体角度切入,对其小说进行逻辑探寻。刘震云认为“说话”不仅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还指向存在层面。他认为倾听也是“说话”的重要形式,着重描述了语言对内心的追逐、诉求,表达了对心灵的释放...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说话”的演绎
    1.1 “说话”的生成方式
    1.2 “说话”的生成类型
    1.3 语言的游戏
第2章 “说话”之为何而“说”
    2.1 生命冲动和情感需求
        2.1.1 寻找倾诉
        2.1.2 无处诉说
    2.2 权力意志的诉求
第3章 “说话”之为何如此“说”
    3.1 伦理秩序和世俗力量
    3.2 错位与双重思想
    3.3 语言的遮蔽性
第4章 “说话”逻辑图像的启示
    4.1 符号与本原:虚无的世界与人的异化
    4.2 呼唤存在的倾听:语言与心灵的距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欲望驱动下的语言错位——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人物交流困境简析[J]. 周凌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3(09)
[2]在话语中存在的孤独人——论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语言艺术[J]. 马学永.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11)
[3]芝麻、西瓜和历史——评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J]. 徐勇,徐刚.  文艺评论. 2012(11)
[4]拧巴式幽默——民间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刘震云创作[J]. 曾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10)
[5]孤独的存在 坚韧的找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评析[J]. 张东旭.  创作与评论. 2012(03)
[6]无根者的孤独与言说——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文学言语学解读[J]. 李清霞.  创作与评论. 2012(02)
[7]刘震云:“拧巴”世道的“拧巴”叙述[J]. 马俊山.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6)
[8]“都市气”与“乡土气”的冲突与融合——新世纪以来刘震云的“说话”系列小说论[J]. 姚晓雷.  文学评论. 2011(05)
[9]我们还能怎么“说”?——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札[J]. 汪杨.  小说评论. 2010(04)
[10]生存层面中话语蕴藉的意义探寻——读刘震云新作《一句顶一万句》[J]. 高占伟.  文艺评论. 2010(03)

博士论文
[1]刘震云小说论[D]. 冯庆华.南京大学 2013
[2]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 葛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从历史到心灵的追问[D]. 刘进军.山东师范大学 2005
[2]走不出的困惑[D]. 金丽霞.黑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73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573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