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彼得·潘》的童话逻辑

发布时间:2022-09-27 19:53
  英国作家J.M.巴里的作品《彼得·潘》自从首次演出就取得了成功。《彼得·潘》从最初的戏剧被改编成了幻想小说和多部电影、动画、书籍等衍生作品。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儿童幻想小说,《彼得·潘》充实了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幻想小说这一体裁。这部幻想小说对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及幻想体裁文学亦有深远影响。近年来,《彼得·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翻译、语言学和文学等广泛的研究视野,但该作品的体裁----幻想小说,经常被忽视,在文学领域,对该作品从儿童文学角度的研究也并不充足。本文试图从童话逻辑,即生活逻辑和儿童思维角度研究这一幻想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探究该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让读者信服的原因。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家、作品、国内外评论界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及童话逻辑的有关概念,认为随着童话理论及儿童文学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从它的体裁及童话逻辑角度对该作品做进一步的研究。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从《彼得·潘》中铺垫和巧合的设置阐述作品体现出的生活逻辑,并指出铺垫和巧合中的必然性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第二章主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彼得·潘、虎克、达林先生等人进...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Novel
    2. Research Backgroun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Fairy Tale Logic
Chapter One Foreshadowing and Coincidence in Story—Life Logic
    1.1 Life Logic in Foreshadowing
    1.2 Life Logic in Coincidence
Chapter Two Rebellion in Growing up—Children’s Thinking
    2.1 Peter Pan—the Boy Who Never Grows up
    2.2 Captain Hook—the Hideous but Childish Adult
    2.3 Mr. Darling and Others—the Innocent Adults
Chapter Three A Make-Believe World—the Combination of Life Logic and Children’s Thinking
    3.1 The Neverland Which Exists as a Secondary World
    3.2 The Make-Believe World
        3.2.1 Neverland
        3.2.2 The Fairies
        3.2.3 The Stars
        3.2.4 Swallows
    3.3 The Make-Believe Gam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真求雅 形神兼备——读朱宾忠教授等的新译《彼得·潘》[J]. 李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2]荒诞背后的真实——论《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的现实逻辑[J]. 邢宝丹.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7)
[3]论《彼得·潘》的叙事话语[J]. 王昀.  作家. 2008(08)
[4]梦幻岛的永恒魅力——从《小飞侠彼得·潘》到《重返梦幻岛》[J]. 杨实诚.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5]浅析当代大学生“彼得·潘综合症”的原因及对策[J]. 钟晓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6]童话中的逻辑[J]. 刘艳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7]《彼得·潘》所承载的中西文化共识[J]. 夏延华.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7(05)
[8]彼得·潘写作:作为教育思想的少儿文学[J]. 贺晓星,李黎.  教育学报. 2006(02)
[9]童话里的原始思维质态[J]. 吴文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10]童话逻辑的表现形式[J]. 彭斯远.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彼得·潘系列”的现代主义思考[D]. 彭黎黎.四川大学 2005
[2]论西方儿童文学中的幻想[D]. 张炬.东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1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681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