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27 09:01

  本文关键词: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 开题报告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转变、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复杂多变的情况使我们站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展变化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享受了充沛的劳动年龄人口带来的“人口红利”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后,持续的低生育率和正在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促使我们即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历史拐点[1];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显示,尽管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三次产业发展与相应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高经济增长没有必然带来持续的高劳动力需求,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处于波动下降的变化之中。201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就业弹性仅为0.02,二、三产业增加值就业弹性仅为0.17。此外,现阶段在整体劳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动力供给仍然过剩的情况下,局部地区层面上存在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使得劳动力供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然而,重要的问题在于,新的发展背景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力供、求双方情况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新的人口及经济形势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又具有怎样的发展轨迹?这是本文关注和试图回答的问题。 论文网

  目前学界对劳动力供求的研究多围绕劳动年龄人口及就业趋势问题展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人口结构转变下劳动年龄人口的发展趋势及人口红利对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重要后果——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无限增长时代的终结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老化,这不仅会促使人口红利提前结束,也严重影响劳动力有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2~5]。二是研究现阶段我国就业问题,围绕就业形势、特点、存在问题及如何应对展开研究,认为劳动力供大于求产生的就业压力将随着劳动力总供给的减少而缓解,未来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其中,有一些研究重点关注现阶段逐渐蔓延开来的“用工荒”和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6~7]。三是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结论支持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变动具有显著影响的观点,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利用协整方程、生产函数、经济增长模型等方法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短期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预测判断[8~11]。综观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劳动力的研究大多属于供、求的单向研究,基于供求关系的整体探讨较少;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2005年及以前的数据,难以反映最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此外,现有文献缺乏将劳动力供求关系置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变背景下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人口结构转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现阶段发展情况对劳动力供给、需求进行双向实证分析,进而重新审视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动及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毕业论文网


  二、 人口结构转变下的劳动力供给态势分析
  1. 劳动力供给总量变动趋势分析
  受持续低生育率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增长逐渐放慢了脚步,虽然学界对于人口高峰到来时间的判断不一,却对我国人口总量将于21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入负增长时期基本达成一致。然而,在这一人口规模从扩张到收缩的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先于总人口停止增长。如表1数据所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会在1982~2050年期间率先经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1982~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处于快速增长期,总量将由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9938万人,年均增加1385.96万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61.5%增加到2010年的74.53%。在否定了学界对“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8左右”的观点后,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版》中动态调低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认为201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64左右,2015~2020年会进一步下降至1.51,然后掉头回升并于2045~2050年达到1.77,在2095~2100年达到2.01[12]。修正后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在这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将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时期:预计将以每年238万人的速度在2015~2035年期间首先度过一个相对平稳的人口规模减少期,之后再以每年1025万人的负增长速度在2035~2040年期间大规模减少;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到79001万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则降低至60.98%,远低于2010年13.5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将成为必然趋势,而这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力供给在数量上减少的必然性。

开题报告


  2. 劳动参与率发展趋势及影响要素分析
  劳动力的供给不仅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有关,同时也受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劳动参与率在计算上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具体可以分为总体劳动参与率和年龄别劳动参与率两种[13~14]。根据定义,总体劳动参与率可以由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C为总体劳动参与率,ci为i岁组劳动参与率,pi为i岁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P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ri为i岁组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比重。由此可见,总体劳动参与率是受到劳动年龄人口内部年龄结构和年龄别劳动参与率共同影响的。
  表2中数据显示,1982~2010年期间,我国年龄别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均呈现了较大变化: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呈现出底部收缩和顶部扩张的态势;另一方面是年龄别劳动参与率两端逆向发展,出现低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下降和高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上升。在上述因素的变动下,总体劳动参与率也发生相应改变,由1982~1995年期间近85%的高位水平回落至2010年75.82%的相对低位,但即便如此,我国现阶段总体劳动参与率也远高于同期美国(65.0%)、法国(50.1%)、德国(59.8%)等西方国家的水平。
  表3结果显示,总体劳动参与率在1982~1990年期间处于小幅度上升阶段(指数大于1),而在1990年以后则处于持续减少期。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和年龄别劳动参与率变动发挥了不太相同的作用。总体上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指数处于不断衰减的变化过程之中,其对于总体劳动参与率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2~1995年期间为促进作用期(指数均大于1);1995~2000年期间为效应平稳期,人口结构转变对劳动参与率影响不大(指数十分接近1),2000年以后则处于抑制作用期,起到降低劳动参与率作用(指数小于1)。虽然人口结构要素指数衰减到1以下的起始时间(2000年左右)基本与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相符,但分解结果显示1995~2005年期间人口结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的抑制作用不足0.1%,即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初,人口结构转变对劳动参与率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直到2005年以后这种抑制作用才开始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现阶段人口结构转变对劳动参与率影响仍然相对滞后,但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加快,这种抑制作用将愈加显著。年龄别劳动参与率指数自1982年以后总体上一直处于小于1的??化之中,且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指数,这意味着年龄别劳动参与率的降低对总体劳动参与率增长起到了连续的削弱作用,是总体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地,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总体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主要是由15~24岁组劳动参与率大幅降低引起的,其中1982~2010年期间15~19岁组和20~24岁组劳动参与率分别下降了43.42和22.74个百分点,这显然与我国初高中就学、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及大学“扩招”等教育因素密切相关。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特有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是总体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使得城镇劳动力增长超过就业需求增长,加剧了人口失业现象,导致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扩张下,数量上不断增长的被征地农民,其户籍身份的转变与劳动参与行为转变之间的不协调,同样导致了较低的劳动参与率[15];同时,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参与率在下降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远高于城镇的发展趋势,但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也使得乡村劳动参与率对减缓总体劳动参与率下降速度的贡献逐渐减弱。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 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4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