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6 14:20

  本文关键词: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

易成栋

高菠阳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系,北京

100081)

【摘要】根据2000年和最新的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2010年北京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近10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研究表明,北京人口增长十分迅速,老城区人口依然在增加,仅有西城和崇文区出现了人口净减少,其他区域人口都在增总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从市区到郊区递减;人口城市化进入加,

市区基本为100%城市化,没有出现中心衰退,城市郊区化和远郊区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增长主要是了一个新的阶段,

并且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在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最后探讨了它对城市和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人口分布;人口变动;北京【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世界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完成,城市化的重心已经转移到2001)。而在一些发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国人居署,

首都的人口增长尤其迅速。2000年11展中国家,

月,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381.9万人(北京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1),北京2000年的户籍人口数为1113.5万人(中国统2001),计年鉴,估算常住外来人口(外省市来京人占常住人口的19.4%。2010年员)为268.4万人,

11月,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961.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离开常住地1年以上的占总常住外来人口的85.8%(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2011)。这表明:2000年以后的10年时间,据公报,

常住人口增长了579.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长了436.1万人。然而2010年的总人口远远超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总人口目标1800万。这充分说明北京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口激增的压力。

基金项目:2011年北京市政府课题“调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结;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构促进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2012年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211三期重点资助项目。

人口分布是一个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同时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综合体现,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化过程,城市人口在不同阶段的空间分布演变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为了更好地解决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必须掌握准确的人口信息和人口地区分布的数据。因此,研究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北京的人口变迁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1900—1937年北京人口延续了历史格局,人口呈圈层分布,人口密度从市区向外降1996)。1949—1991年北京总人口一直在低(王均,

增长,中心城区增长缓慢,近郊区增长最快和远郊区增长快,人口密度一直在增长,人口密度从中心1994)。1978—1998年北京城区向外递减(山崎健,

近郊区增长最快,市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长最慢,

2001)。在1982—1990外迁和郊区化(王雯菲等,

年间,北京市城区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整个都市1996)。1990—2000区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周一星,

年,北京市的居住人口仍在快速增长,但城区人口2003)。1996—2003基本保持稳定(冯健,周一星,年,北京市区人口增长最慢和近郊区人口增长最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6期UrbanStudiesVol.19No.62012

32

快,城八区100%城市化,出现了人口郊区化(俞路2006)。1996—2006年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出现等,

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快(王了先增加后减少,

2006)。人口的分布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静文等,

程。本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北京市最并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新人口分布的特征,

分析人口分布的最新变动。和以前研究相比,比,

本文采用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且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口径基本一致,避免了以往研究的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四大功能区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更能够反映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的特征。

人口分布的研究首先需界定人口的概念和范围。这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1)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2)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外出不满半年或以上的人;(3)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2000年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按照户口登记状况被分为以下5类:(1)居住本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2)居住本乡、乡、

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3)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4)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5)原住本镇、街道,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对乡、

可以发现存在细微的差异。在2010年常住比二者,

2010人口类1和2000年常住人口类1和类4一致,年常住人口类2,在2000年则为类2和类3,基本意思一致,但是2010年类3和2000年类5有差异,前者包含了外出不满半年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的人口。但是没有区分他们的差异。这里还按照户籍所在地将北京市常住总人口分为两部分: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常住户籍人口为户口登记常住外来人口为户口登记地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

地为北京市以外的外省市的常住人口。

其次,人口分布的研究需界定空间单元的概念和范围。这里将城市的空间单元按照行政区划分,按照城市空间关系划分为三大圈层,以及按照城市功能关系划分为四大区域,还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口径划分为城镇和农村两大板块。城市行政为了保持和以前区按照北京2010年的行政区划分,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6期UrbanStudiesVol.19No.62012

统计口径的一致,这里还是按照合并前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大城区来分析。在地域概念上,将

2

北京市16410km土地范围划分为中心城区(老城

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圈层,其中,中心城区包

2

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面积92km;近括东城区、

郊区包括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面积1276km2;远郊区为房山区、门头沟区、通州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

2

县共10个区(县),面积15042km。另外,根据北京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城市功能区划分为:首都功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东部发展核心区、

带)、生态涵养发展新区(西部生态带)。首都功能核心区对应的是老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对应的是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房山、通州区、顺义区、近郊区,

昌平区、大兴区,生态涵养发展新区包括其他远郊区县,含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

1

1.1

北京常住人口总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

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总体空间分布不均,人2010年总人口数量最多的前五从行政区来看,

口密度从市区到郊区递减

位地区为朝阳、海淀、丰台、昌平、大兴;最少五位为门头沟、延庆、崇文、怀柔、平谷。从三大圈层来看,近郊区人口占了总人口的49%,远郊区占比为40%,中心城区占比为11%。因此总人口集中分布首都功于近郊区和远郊区。从四大功能分区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能核心区人口占了总人口的11%,

占比为49%,城市发展新区占比为31%,生态涵养发展区占比为9%。因此总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表1)。

由于上述总人口的比较没有考虑行政区地域规模的大小,这里再分析人口密度,它等于区域总2010年常住人口数/总国土面积。从行政区来看,人口密度最大的前四位地区为宣武、东城、西城、崇

22文,最低2万人/km最高超过3万人/km;人口密

度最小的前五位地区为延庆、怀柔、门头沟、密云、

22平谷,最低为159人/km,最高为438人/km。从

三大圈层来看,老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口密度分

2

7488人/km2和525人/km2。别为23407人/km,

这说明北京市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呈现同心圆式衰减。从四大功能分区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新区、

33

2

7488人/km2,958区人口密度分别为23407人/km,

22

人/km和213人/km。这说明北京市人口密度从

发展新区(东部发展带)比生态涵养发展新区(西部生态带)人口密度大很多(表1)。

并且城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外呈现同心圆式衰减,

表1

分区

年份全市行政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功能分区

老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远郊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之和计算。

216.3955.4789.6603.1186.4

211.5638.9506.6341.1165.5

234077488525958213

228885007337542189

25.339.734.339.816.5

10.620.17.29.03.9

100.099.066.468.160.8

100.0100.039.940.339.0

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密度、户籍和城乡分布常住人口数(万人)20101961.257.367.534.656.9354.5211.261.6328.194.5118.487.7166.1136.529.037.341.646.831.7

20001356.953.670.734.652.6229.0136.948.9224.081.467.463.661.567.126.729.639.742.027.5

人口密度(人/km)20101195226202133220949300787790690773067617475130786012361317200176438210159

2000827211352234920957278235032447858055201409744624458648184139418188138

201035.923.926.923.825.642.738.533.538.320.636.731.851.047.216.327.511.814.812.4

2

常住外来人口比例(%)

200013.312.28.810.611.119.825.520.017.55.18.49.413.510.48.27.131.71.5

常住人口城乡结构(城镇化率%)201086.0100.0100.0100.0100.099.699.4100.097.867.261.253.878.970.785.667.952.955.148.6

200077.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46.651.432.641.028.070.439.530.030.733.7

《北京统计年鉴2001》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汇总表计算。本表中2000年外来人口比例根据中暂住人口占户

1.22000—2010年北京总人口增加,部分老城区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总人口在增加,各区

郊区、远郊区都出现了人口增长趋势。从人口增长总量来看,近郊区增加最多,其次是远郊区,最后是老城区。从10年总人口增长速度来看,老城区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了2.3%,增长速度最慢,新城区为50%,,增长较快,远郊区为56%,增长最快。人口密度变化也是如此。这意味着老城区总体出现了人口总量增加和密度缓慢上升,仅仅有部分老城区出现了人口总量减少和密度下降,这说明老城区并没有衰退,近郊区和远郊区出现了人口总量增加和密度快速上升,这说明北京从内城疏解人口到郊区取得了有限的效果。

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四大功能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发生了变化。首都功能核心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6期UrbanStudiesVol.19No.62012

人口净减少,其他区人口净增加

县的常住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发生了变化。其中,西城、崇文区出现了人口净减少和人口密度下降,其他区都出现了人口净增加和人口密度上升趋势。人口增加最多的三个区为朝阳、昌平、海淀,其次的三个区为通州、丰台、大兴(图1a)。西城人口密度下降较快,崇文略有下降,其他区域出现了人口密度上升。人口密度上升最快的三个区域为朝阳、丰台、海淀,其次是宣武、石景山和东城区(图1b)。

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三大圈层的常住人老城区、近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发生了变化。其中,34

图12000和2010年北京分区域常住人口的变化

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新区都出现了人口增长趋势。从人口增长总量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增加最多,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再次是生态涵养发展新区,最后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从10年人口增长速度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了2.3%,增长最慢,生态涵增长也很慢,城市功能拓养发展区增速为12.6%,

展区为50%,增长较快,城市发展新区为77%,增长最快。人口密度变化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北京人口增长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

61%。这说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达到了100%城市化,城市发展新区快达到了城市化中期70%的拐点,生态涵养发展新区过了城市化中期50%的拐点,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表1)。

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城乡分布城镇化率上升。2010年全市城镇发生了很大变化,

化率为86%,比2000年上升了8.5%。从行政区来看,市区城八区基本是100%城镇化,人口增加,城镇化率不变。城镇化率增长主要发生在市区城八其中增长最高的前三位地区为大区以外的其他区,

兴、昌平、怀柔,其次是密云、平谷和顺义(图1c)。从三大圈层来看,老城区和近郊区城镇化率变动基本为0,远郊区城镇化率提高了26%。这说明北京远郊区处于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从四大功城镇人口的增加发生在城市发展新区能分区来看,

和生态涵养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化率增加了28%,生态涵养发展区增加了22%,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不变。对比2000年人口分布,北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首都功能核心区(老城区)并没有出现城市衰退和人口减少,总人口依然增加,西城和崇文则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密度下降,这主要是旧城保护和人口疏解政策作用的结城果。由于市区人口的扩散转移和外来人口增加,市功能拓展区(近郊区)总体人口增加,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新区出现了城市化加速。这说明近10年北京出现了城市中心人口增长、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

35

2北京常住人口的城乡分布及其变动

城镇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常住人口之和。

2010年,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实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新现了高度城市化,

区也进入了城市化中期,城市出现了郊区化和农村2010年东城、城市化加速发展。从行政区来看,西城、崇文、宣武,石景山为100%城市化,朝阳、丰台、海淀也接近100%城市化。城镇化率最低的五位为延庆、平谷、密云、顺义、通州,最低也接近50%。从三大圈层来看,老城区城镇化率达到了100%,近郊区城镇化率达到了99%,远郊区达到了66%。这说明城市老城区和近郊区组成的新的城市核心区基远郊区也过了城市化中期本达到了100%城市化,

50%的拐点。从四大功能分区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新区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100%,99%,68%和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6期

UrbanStudiesVol.19No.62012

3北京常住户籍人口及常住外来人口的空

住外来人口数量最少的五个区域是平谷、密云、延庆、门头沟、崇文。从三大圈层来看,近郊区常住外远郊区占比为来人口占了总常住外来人口的54%,

38%,老城区占比为8%。因此常住外来人口集中其次是远郊区。从四大功能分区来分布于近郊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总常住外来看,

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比为54%,城市发展人口的8%,

新区占比为34%,生态涵养发展区占比为4%。因此常住外来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其次,分析常住外来人口占该区域总常住人口比例的空间分布。常住外来人口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比例36%。从行政区来看,总常住外来人口占该区域常住人口比例最高的五个区域是昌平、大兴、朝阳、丰台、海淀。其中,昌平常住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大兴常住外来人口接近本地常住人口数。总常住外来人口数量最少的五个区域是平谷、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常住外来人口相当于本近地总常住人口的10%~20%。从三大圈层来看,郊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该区域总常住人口的40%,远郊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该区域总常住人口的34%,老城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该区域总常住人口的26%。因此近郊区和远郊区常住外来人口占该区域总常住人口比例高。从四大功能分区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该区域总常住人功能拓展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该区域总口的25%,

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常住人口的40%,

该区域总常住人口的40%,生态涵养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占了该区域总常住人口的17%。因此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比例高。3.4

2000—2010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空间增长集这里分析2000年到2010年常住外来人口绝对各行政区常住外数变动的空间分布。从总体来看,

总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都是增长的。从行政区来看,来人口数量增加最多的五个区域是朝阳、海淀、昌平、大兴、丰台,总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增长最少的五密云、延庆、怀柔、门头沟。北京各个区域是平谷、

行政区常住外来人口比例都在增加,增长比例超过了30%的区域有昌平和大兴,超过了20%的区域有海淀、通州、顺义、怀柔(图1d)。从三大圈层朝阳、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6期UrbanStudiesVol.19No.62012

间分布及其变动

3.1

2010年北京常住户籍人口集中于城市功能拓从行政区来看,北京常住户籍人口总数最多的五个区域是朝阳、海淀、昌平、丰台、房山,常住户籍崇文、延庆、怀人口总数最少的五个区域是门头沟、

柔、平谷。从三大圈层来看,近郊区常住户籍人口远郊区占比为41%,占了总常住户籍人口的46%,

老城区占比为13%。因此常住户籍人口集中分布于近郊区,其次是远郊区。从四大功能分区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户籍人口占了总常住户籍人口的13%,功能拓展区占比为46%,城市发展新区占比为29%,生态涵养发展区占比为12%。因此常住户籍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3.2

2000—2010年北京核心区常住户籍人口减2000年到2010年常住户籍人口绝对数增加了155.6万,然而他们的数量变化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行政区来看,总常住户籍人口数量减少的东城、崇文和宣武。根据《北京统计年鉴有西城、

2001》发现2000年城四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比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多,这说明一些居民已经疏但是户籍依然在城四区,出现解到起了其他地区,

了人户分离。其他各区常住户籍人口数量都在增加,增加最多的五个区域是朝阳、海淀、昌平、通州、大兴。从三大圈层来看,近郊区常住户籍人口增量占了总常住户籍人口增量的75%,远郊区占比为56%,老城区占比为-31%。因此总常住户籍人口老城区出现了减增长集中分布于远郊区和近郊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少趋势。从四大功能分区来看,

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新区常住户籍人口增长占了总常住户籍人口增量的-31%,75%,50%和6%。因此常住户籍人口增长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3.3

2010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分布集中于城市功首先分析2010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绝对数的空间分布。从行政区来看,总常住外来人口数量最海淀、昌平、大兴、丰台,总常多的五个区域是朝阳、36

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增加少,

展区和发展新区

中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高中教育、教学研究、经管营销、高等教育、旅游景点、农林牧渔、出国留学、表格模板、外语学习、人文社科以及2000_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6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