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1 09:55

  本文关键词:“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财经学院》 2013年

人口红利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

郑加仁  

【摘要】: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达9.9%的增长速度一度被称为“中国奇迹”,这种高速经济增长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David E. Bloom等在2003年把人口转变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机遇称为“DemographicDividend”(人口红利)。中国自1950年至20世纪70年代之前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的人口结构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结构再一次发生了转变,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逐渐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这种再一次的人口结构转变使得中国由高少儿抚养比变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也就是说总抚养比(要抚养的儿童和要赡养的老龄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出现大幅度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但是,人口结构转变产生的大量劳动人口并不必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这其中暗含一个前提条件,即这些劳动人口必须就业,成为产业工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宽了城乡相互隔离的户籍政策,允许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城市流动。结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落后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相对高效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成为生产率较高的劳动力。这种人口的转型一方面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城市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高劳动年龄人口比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提高共同促进了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这种促进作用即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劳动力供给、储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效率:充足的劳动供给维持了低工资水平从而低生产成本;劳动人口是社会中储蓄的主要人群,高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知识创造财富的示范效应使人们更重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投资,结果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浙江的人口变化态势与全国基本相同,但人口出生率要低于全国水平,死亡率与全国基本持平。因而,浙江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人口红利期,较全国早了将近10年左右的时间。本文分不同时间段实证分析了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从8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间,这种人口红利确实促进了浙江经济增长,它的贡献达到一定份额,其中1982-1995年期间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此外,浙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以来,省外流入人口逐年上升,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外来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流入使浙江人口结构进一步年轻化,生产性更强,产生的人口红利效应更大。本文对省外净流入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计算了每一年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结果表明外来流动人口在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城市政府应对此予以肯定并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随着收入提高发生的变化,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新增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迫近刘易斯转折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递减,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如果以总人口抚养比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折点作为人口红利消失的标志,那么浙江的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在2010底之后关闭;如果以总人口抚养比超过50%的临界点作为人口红利消失的标志,则浙江人口红利将于2034年左右消失,,由于人口的迁移而推迟了4年。为了应对人口红利递减乃至消失的挑战,本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加大对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C924.2;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2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3 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兼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说[J];经济学家;2008年01期

4 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5 洪银兴;;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6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7 赵伟;李芬;;区际开放与劳动力区际流动——浙江与广东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6年12期

8 刘冰;;我国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9 陈波;吴丽丽;;人口红利、劳动力素质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联[J];改革;2011年06期

10 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锦屏;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浙江人口流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李晓兵;;环境税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唐宗力;;皖南农村人口形势与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5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6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7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8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9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10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曹洋;;北京外来人口转移流动的机制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黄斌;;保险与经济发展:新发展视角[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8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盖运动;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2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3 李京文;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1998年05期

4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5 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9期

6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7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8 冯子标;;中部塌陷原因及崛起途径探析[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9 陈友华;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以苏州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0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人口红利在中国[J];晚霞;2009年08期

2 陈云卿;股东的权利与义务[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2期

3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J];南方人口;2005年01期

4 王晗;有创意的广告[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5年06期

5 刘家强;唐代盛;;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几点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04期

6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7年Z3期

7 唐元春;;“累积生息”巧聚财[J];家庭生活指南;2008年03期

8 邓;傅勇;;“人口红利”消失不一定是坏事[J];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Z1期

9 张爱军;;“人口红利”与我国经济[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年10期

10 许素友;人口统计学红利[J];中国科技财富;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省人口红利浅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希哲;;把握人口红利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4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明镜;;公允价值会计体系下不同分红方式的风险特征[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6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7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茉楠;[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蔡昉;[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李自然 汪寿阳;[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敏;[N];中国企业报;2011年

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丽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记者 京季;[N];青海日报;2009年

7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文军;[N];文汇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易非;[N];中国证券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梁晓莲;[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董娟;[N];中国经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2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加仁;人口红利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2 陈云;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周洋;我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红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王亚琛;“人口红利”衰退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肖烨;山东省人口红利的时空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郭晗;人口红利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洪波;广东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红利效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亮;人口红利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10 宾江;珠江三角洲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0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