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pdf

发布时间:2016-11-13 08:25

  本文关键词:“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70 卷第4 期 地 理 学 报 Vol.70, No.4 2015 年4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pril, 2015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1, 2 1 1, 2 戚 伟 ,刘盛和 ,赵美风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 “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 的支持下,构 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 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 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 量94:6 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 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②“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 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 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 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③ 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 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 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 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④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 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


  本文关键词:“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2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