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25 08:03

  本文关键词: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1卷第3期2011年03月

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

地理科学

Vol.31No.3Mar.,2011

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

1,21,2

左永君,何秉宇,龙

3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3.中国共产党吐鲁番市委员会办公室,新疆吐鲁番838000)

摘要:采用GIS、系统聚类、地统计学等多种方法探讨了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布规律

4

以及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空间结构:新疆每年新增28.17×10人,人口22数量的年均增长速率较大,达到6.50%。北疆的人口密度为46.97人/km,明显高于南疆(13.37人/km)和东2

疆(6.37人/km)。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的地区占比达到93.94%,中、低比例地区,则分别只有

61.79%和33.89%。各县(市)总人口在空间上呈碎片化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但空间自相关性强烈。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哈萨克族人口的空间自相关较强烈,但随滞后距离的增加,空间正相关性减弱,负相关关系增强。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自相关影响范围覆盖全疆,达2110km,而汉族、哈萨克族人口的则分别只有34km和125km。关

词:人口;时空变化;空间结构;新疆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1)03-0358-07

中图分类号:C922

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

[1]

的五大问题,而人口是其核心问题之一。人口增长已经给全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巨大压力:耕地和林地面积骤减,生态多样性破坏严重,人

[2]

类生存条件日益恶化等。人口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中国已进入稳定低生育

间自相关性及结构性的探讨则更为欠缺

[7~9]

。本

文利用多种方法探讨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

其空间结构,以期为该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水平阶段,但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人文发展水平还很

[3,4]

。低,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73°40'E~96°23'E,

6

34°25'N~49°10'N),辖区面积为1.6649×10km2,陆地边境线5600km,与8个国家接壤,拥有“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地貌。多年平均气温10.9℃,年平均降水量165.6m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新疆的世居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13个民族。2007年末,全疆总人

4

口达到2095.19×1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0.7%。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1986~2007年新疆

聚居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总体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落后,这

[5]

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新疆的可持续发展。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虽然新疆的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

制,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人口增速仍位于全国

[6]

前列。

学者们已对新疆的人口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多偏重于某一县(市)的研究,或侧重于讨论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或重点总结人口与其他因素(生态环境等)的关系,而对单纯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讨论较少,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新疆人口的空

、新疆行政区划图以及2000年新疆人

口普查资料等。统计年鉴

[10]

2

2.1

新疆人口时序变化特征

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1949~2007年,新疆的总人口几乎呈直线增

收稿日期:2010-03-16;修订日期:2010-12-06

mail:zyj659@163.com作者简介:左永君(1984-),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E-mail:byhe718@163.com通讯作者:何秉宇,副教授。E-

4

长,从1949年的433.34×10人激增至2007年的

4

2095.19×104人,增速高达28.17×10人/a。根

减少,其中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分别

4

0.13×104人、0.21×104人,减少了1.25×10人、

主要是因为这3个民族有部分人口在困难时期向

[7]

俄罗斯、乌孜别克斯坦等国迁出。第二阶段(1990~2007年)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维吾尔和汉族分别增长

44

了282.79×10人和270.76×10人。前者的绝对增量和增速都较快,年均增长率达2.30%。俄

据人口数量的年增长速率,可以将新疆人口数量的

变化特征分成3个典型阶段(图1)。第一阶段是速率波动阶段(1949~1966年),人口数量的年增长速率经历了4次增长和3次减少的波动过程,速率的最大值高达11.44%(1959年),最小值为-1.56%(1962年),可见人口数量有增有减,但整

17a净增404.65×104人。第二阶段体快速增加,

为速率下降阶段(1967~1988年),速率从4.04%

减至1.43%。尽管该阶段的速率有所减小,但人21a共增长了554.58×104口数量仍不断增加,

人。第三阶段为速率稳定阶段(1989~2007年),速率以1.70%为基线波动变化,出现了2次波峰,分别为1990年的5.16%和2000年的4.19%。期

4

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年净增35.61×10人,至2007年人口数量已为1949年的4.83倍

罗斯、乌孜别克和塔塔尔族则分别增加了0.46×104人、0.52×104人、0.09×104人。其中俄罗斯族的年均增长率最快,为3.87%,塔塔尔族的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1.39%。其余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量虽不是很大,但由于基数小,相对增长速度也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11.28%。2.3

不同年龄及文化程度人口构成的时序变化

0~5岁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下降,1964~2000

年降幅达46.66%;6~14岁人口所占比例先增加

1982年最高,后下降,为25.29%;15~64岁人口36a共增加9.09%;65岁以上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人口所占比例经历了与6~14岁人口相反的变化过程,先降低后增加,但变幅不大,仅为0.59%;老年人口(65岁以上)所占比例最少,青壮年(15~64岁)人口所占的比例为最大,是前者的15.09倍。1964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总人口的

图1

Fig.1

新疆总人口及其年增长速率变化特征

ChangingcharactersoftotalpopulationinXinjiang

anditsannualincreasingspeed

48.23%,大专以上人口还不到1%。但到2000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35%,下降了86.82%,同时大专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增至2.41%,是1964年的3.05倍。2.4性别比的时序变化

性别比是衡量人口结构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定义为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的比值,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性别比在103至107为正常,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或加剧某些社会问题。1949年以来,新疆人口的性别比变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性别递增阶段(1949~1960年),高于107的正常范围,且呈逐年递增之势,平均值达113.33;第二阶段是高性别比递减阶段(1961~1971年),仍高于正常值,但逐年减小,从121.11降至107.03;第三阶段是正常性别比波动阶段(1972~2007年),性别比虽不断波动变化,但基本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平均值为105.98(图2)。2.5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时序变化

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

2.2

不同民族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

新疆在1989年正式实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

策,其对新疆各民族人口的变化情况有重要影响。该政策允许汉族夫妇生育1~2胎,这从根本上控制了汉族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允许少数民族夫妇生育2~3胎,这就相对加快了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本文以1989年为界限,将1949~2007年分为2个阶段来探讨不同民族的人口增长情况。

第一阶段(1949~1989年)多数民族人口增

4

加,其中汉族人口增数最多,为524.06×10人,主要是由于建国之初各省的大批战士和支边青年进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增速位居第二,年净增8.83×104人,哈萨克族、回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个别民族数量有所

2

区,人口密度高于标准值,平均为20.41人/km;伊犁地区(即伊犁直属县(市))为高人口密度地2

区,达47.93人/km;乌鲁木齐市为超高人口密度

2

地区,达152.44人/km,是标准值的11.29倍。新

疆的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中、高人口密度地区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其周围是

图2

新疆人口的自然变动及性别比的时序变化特征

Fig.2

TemporalserialchangeofnaturealterationandsexratioofpopulationinXinjiang

低人口密度地区。此外,由于北疆地区经济更发

达、气候更适宜人居,其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南疆、东疆地区

长率均有较强的波动性(图2)。1949~1958年,

9.02‰增至二者逐渐地增大,分别从30.02‰、31.03‰、18.03‰。1959~1976年人口出现较大

波动,最大年出生率(1964年)和自然增长率(1968年)分别达42.26‰和31.50‰,最小年分别只有25.16‰(1961年)和11.03‰(1959年)。虽然1976年以后也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下降,至2007年时分别为16.79‰和11.78‰。人口死亡率的变在波动中不断下降。1949年最化过程较为简单,

高,达20.82‰,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2007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好转,死亡率逐渐下降,年仅为5.01‰。

Fig.3

图3新疆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SpatialdistributionofpopulationdensityinXinjiang

3

3.1

新疆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

3.2

民族构成的空间分布首先,计算出2007年新疆各区少数民族人口

联合国对人口密度所定的标准为,干旱区7

22

人/km,半干旱区20人/km,高于此值说明人口

[11]密度过大,低于此值则相反,本文取二者的平均

2

值(13.5人/km)作为评价新疆人口密度高低的标2

准。新疆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2.58人/km,小于标准值。

数量所占总人口数量的百分比,再根据新疆的平均水平将13个区域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划分为3类:低比例地区(小于45%)、中比例地区(45%~80%之间)和高比例地区(高于80%)(图4)。新疆的民族构成情况空间特征明显,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区域(低比例地区)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主轴,连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呈现“T”字型结构,平均占33.89%,低于新疆平均水平的44.15%。在低比例地区中,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最小,为25.61%,巴州最高,为42.55%。中比例地区(吐鲁番、伊犁、阿克苏和阿勒泰地区)环绕在乌鲁木齐市的东、西、南、北4个角上,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占总人口的67.19%。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共同构成了高比例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3.94%,其中和田地区最高,达96.54%,克州最小,但也高达92.63%。考虑到各民族间的充分交流和快速发展,政府应鼓励低比例地区和高比例地

依据2007年新疆13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行

政区域面积,计算出各地区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人口数量/行政区域面积),在DPS8.0软件中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聚类分[12]2析,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参照13.5人/km的人口密度标准将新疆的人口密度类型分成4类(图3),并利用MapInfo8.5软件来进行空间表达(下同):低人口密度地区(人口密度均小于13.5

2

人/km),包括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克州以及和田地区,人口密度平

2

均为6.54人/km;中等人口密度地区(13.5~30

2

人/km),包括博州、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

10人及10人以上户数占总户数的者的11.57倍,

百分比是后者的14.43倍。很明显,家庭户类型和民族构成显著相关。这是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喜欢多代同堂的居住方式。此外,某些少数民族可以生产2~3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数民族高比例地区的每户人数。

4新疆人口的空间结构

图4新疆少数民族所占总人口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特征

Fig.4

DistributionofminoritypercentageoftotalpopulationinXinjiang

新疆的人口构成中,维吾尔、汉以及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47%(2007年),其空间结构能较好的反映整体水平,因此本文以2007年新疆88个县(市)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统计学方法

,分析各县(市)总人口及此3个民族人口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所有的地统计学操作

[13,14]

区的人口互迁,并制定相应的安置政策。

3.3平均每户人数的空间分布

在一定条件下,平均每户人数较小时,人口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由于新疆平均每户人口的平均值为3.41人/户,故将小于3.30人/户的地区划分为平均每户人口的低值地区,介于3.30~3.70人/户的为中值地区,大于3.70人/户的为高值地区(图5)。将图4、图5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平均每户人数与少数民族所占总人口百分比的空间分布有着很大关联,前者较少的地区恰是后者较小的地区,反之则亦然。前者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图5),“T”民族构成的型区域平均每户人数较小(3.01人/户);中值地区(阿勒泰、伊犁、吐鲁番地区)稍高,为3.39人/户;高值地区(南疆四地州)达3.98人/户,其中喀什地区最高,达4.14人/户。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平2.84均每户人数最高值地区和最低值地区(巴州,人/户)中,前者9人户所占总户数的百分比是

均在GS+Version7软件中进行。

4.1自相关性

Moran的I指数(Moran’sI)与经典统计学上的相关系数相近,其值变化界于-1~1之间,当I=0时代表空间无关,I>0时为空间正相关,I<0

[15,16]

。根据空间相关性可进一步时为空间负相关

判断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sI指数随新疆88个县(市)总人口的Moran’

滞后距离的增大出现正负交替的现象(图6),说明正负相关并存,在空间上呈碎片化分布。不同县(市)的人口在空间上有正相关关系,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行政中心等具有聚集人口的向心力(如天山北坡经济带),它们对外共同展现较好的人口吸引力,使得沿线各县(市)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时,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具有负相关性,这是由于一定时期内各县(市)人口一定,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迁出后,迁入地人口增加,但迁出地人口减少;人口在空间上呈碎片化分布和新疆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新疆大多数地方被山脉、沙漠或荒漠占据,只有地下水资源丰富、植被生长较好的绿洲适合人类居住,但绿洲在空间上是零散分布的,如沙海上的一座座孤岛,因此人口在空间上也表现出碎片化分布的特征。

新疆各县(市)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哈萨克族

sI指数随滞后距离的增大不断减人口的Moran’

小,从正值变为负值(图6),表明随空间距离的增

加,人口的正相关性削弱,负相关关系增强。这是

图5

Fig.5

新疆平均每户人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SpatialdistributionofaveragefamilymembersinXinjiang

因为空间距离较小时,各县(市)人口间的互补性强,流动频繁,表现为正相关;但距离较大时,交通

图6

Fig.6

新疆总人口及主要民族人口的空间相关性

Spatialcorrelogramoftotalandprimarynationalitiespopulationinpopulation

不便且成本(交通费、住宿费等)增高,人口一旦迁出某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降低,从而增加了人口在空间上的负相关关系。4.2变异性

地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为基础,

[17]

以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的一种统计方法。各县(市)总人口、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哈萨克族人口的理论半变异是从指数模型、高斯模型中得出,决F检验为极显著水平定系数在0.21~0.41之间,(表1),说明理论半变异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人口的空间变异性。维吾尔族人口的半方差函数随滞后距离的变化与其余三者相比,具有更好的规律性(图7)。这是由于其人口分布具有多人口核心区的特点:一是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的北疆人口中心区,二是以阿克苏、喀什、和田为核心的南疆人口中心区。

块金值C0表示随机变异的大小,主要有2个

来源:一是来源于最小取样间隔内的自然过程引起

[18,19]

。这种随机变的变异;二是来源于试验误差

异程度具体到人口而言,首先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引起的空间分布不均;其次为主观流动过程导致的差异性(即向核心区聚集)。总人口、维吾尔族、汉以及哈萨克族人口的块金值均较大,其中总人口的最高,汉族人口的最小(表1)。这说明,在新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的背景下,总人口的随机变异程度最大,人口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汉族人口很大一部分来自疆外省区,迁入新疆时对迁因此空间聚集性更高,从入地的选择主观性较大,而降低了块金值。

基台值C0+C表示系统内总的变异,包括结构性变异和随机性变异。总人口的基台值较高,哈萨克族人口的基台值最小。可见,总人口的总体变异较高,而哈萨克族人口的空间变异则较小。前者原因如前所述,后者总的变异较小是因

[20]

图7

Fig.7

新疆总人口及主要民族人口的半方差函数图

Semi-variancefunctionsoftotalandprimarynationalitiespopulationinXinjiang

表1

Table1

族别总人口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87)注:F(1,

0.01

新疆总人口及主要民族人口的半方差模型及其参数值

C01.32×10108.29×1095.20×1095.80×107

C0+C7.37×10103.51×10103.91×10107.58×108

C/C0+C0.820.960.870.92

A0(m)26211034125

D01.941.921.961.76

F值

29.39**

14.30**

22.36**

11.11*

Semi-variancefunctionmodelsoftotalandprimarynationalitiespopulationinXinjiang

R20.410.270.340.21

理论模型指数模型指数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6.97。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计划方案、出国留学、外语学习、IT计算机、资格考试、高中教育、表格模板、高等教育、经管营销以及1949_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_图文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1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