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发布时间:2022-11-05 10:52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导致地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以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作为研究视角对明晰各历史时期人地互动及其变迁规律大有裨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提出把过去300年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面貌列为重点研究的问题。特别是1999年,在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起草的《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列出了五个研究重点,明确地将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列入其中。这为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历史地理学赋予了新的使命,此后围绕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工作被迅速提上日程。 河西走廊地处祖国大陆腹地,曾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走廊文明。然而明清以降,人们对土地资源肆意开发利用,并且日益演化为一系列生态问题,由于这些生态隐患得不到根治而使生态环境愈加恶化,而这正是酿成今天河西走廊成为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主要原因。本文即着眼于此,阐释了清代人们对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因子,揭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环境效应...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原由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河西走廊的区域特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
        二、地质与地貌
        三、水资源特征
        四、气候特征
        五、土地资源
        六、土壤与植被
    第二节 清代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特征
        一、清代河西走廊行政建制
        二、清代河西走廊的民族分布
        三、清代河西地区的商业
第三章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第一节 土地垦殖数量的变化
    第二节 清代河西走廊的土地利用类型
        一、农业耕地
        二、牧地
        三、林地——破坏大于养护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覆被的影响
        一、森林分布面积退缩
        二、绿洲转移
        三、土地沙化加剧
第四章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
        一、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
        二、政府政策的推动
        三、人口的变化
        四、战争的影响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自然限制因素
        一、地形
        二、自然灾害
        三、水源
        四、气候
第五章 清代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
    一、自然植被惨遭破坏
    二、土地沙化严重
    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六章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借鉴意义
    一、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J]. 王社教.  地理研究. 2008(01)
[2]河西走廊水资源特征及其循环转化规律[J]. 丁宏伟,张举,吕智,杨克元,李军,牛祥民.  干旱区研究. 2006(02)
[3]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J]. 王社教.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1)
[4]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J]. 李并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5]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 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6]论明清时期甘肃的生态环境[J]. 陈英,赵晓东.  甘肃林业科技. 2001(01)
[7]今天的绿洲较古代绿洲大大缩小了吗——对于历史时期绿洲沙漠化过程的一些新认识[J]. 李并成.  资源科学. 2001(02)
[8]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J]. 李并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1)
[9]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J]. 周翔鹤,米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04)
[10]河西人口与绿洲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研究[J]. 刘普幸.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01)



本文编号:3702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02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