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2 16:42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城市建设开发的过程中难免对原有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尽快恢复或重建具有视觉、生态和文化三重效益的城市景观,探索建立城市景观再生框架和理论体系,系统研究景观恢复和再生相关技术和对策,对解决目前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问题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根据目前城市景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景观污染的概念,指出人类不当行为、景观文化的地域运动和信息化是导致景观生态失衡及雷同化的主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景观再生的理论体系及方法。 本文在分析城市景观再生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及城市生态系统做简单叙述,提出构建景观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进而阐述城市景观安全与健康问题,并提出城市景观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构建城市景观再生理论体系的框架。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首先提出城市景观再生的概念、内涵、研究内容及其支撑体系,指出景观再生研究包括视觉形态、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三个层面;理论研究的目标内容是最终实现景观的形态再生、环境再生、资...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城市景观再生理论研究的缘起
        1.1.1 现状——城市景观中的缺陷及病症分析
        1.1.2 城市景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简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1.3 景观再生理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景观再生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目前城市景观再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城市景观再生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城市景观再生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案及措施
    1.5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框架
    1.6 小结
2 城市景观再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景观污染——城市景观再生理论研究的动因
    2.2 几个基本概念
        2.2.1 城市景观
        2.2.2 景观污染
        2.2.3 城市景观文化地域运动及景观边缘模糊化
        2.2.4 景观再生
        2.2.5 城市景观健康
        2.2.6 城市景观安全
        2.2.7 景观生态能量级
        2.2.8 景观生态安全度
        2.2.9 城市景观再生的效应
        2.2.10 景观生态设计策略
    2.3 城市景观再生研究的背景与动态
        2.3.1 理想人居环境的构想
        2.3.2 现代人与现代城市
        2.3.3 人性的弱点与人类中心主义
        2.3.4 城市景观文化与地域运动——景观文化边缘的消失
        2.3.5 景观审美的演化
        2.3.6 我国城市景观再生意识的觉醒
    2.4 对城市景观的认识
        2.4.1 景观的内涵
        2.4.2 景观研究的层面
        2.4.3 景观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2.5 城市景观再生的理论基础
        2.5.1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与生态意识
        2.5.2 恢复生态学
        2.5.3 景观生态学
        2.5.4 景观形态学
        2.5.5 环境伦理学
        2.5.6 技术美学与生态美学
    2.6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
        2.6.1 城市生态系统
        2.6.2 构建景观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
    2.7 城市景观安全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7.1 城市景观安全的涵义
        2.7.2 景观安全的三位一体特征
        2.7.3 影响景观安全的环境要素
        2.7.4 城市绿化景观安全问题
        2.7.5 涉及城市景观安全的几个理论概念
        2.7.6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8 城市景观健康
        2.8.1 城市景观健康的涵义
        2.8.2 景观健康的三位一体特征
        2.8.3 城市景观生态健康理念的应用
    2.9 小结
3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理论体系的构架
    3.1 景观再生的概念与内涵
        3.1.1 景观再生的内涵
        3.1.2 景观再生的概念
    3.2 景观再生系统研究的层面
        3.2.1 视觉形态层面
        3.2.2 历史人文层面
        3.2.3 自然生态层面
    3.3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研究的内容
        3.3.1 形态再生
        3.3.2 环境再生
        3.3.3 资源再生
        3.3.4 生态再生
        3.3.4 文化再生
    3.4 城市景观再生系统的支撑体系
        3.4.1 环境承载力
        3.4.2 生物多样性
        3.4.3 景观生态结构
        3.4.4 景观安全与健康
        3.4.5 景观分析与评价
        3.4.6 景观再生效应
        3.4.7 土地持续利用
        3.4.8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4.9 景观量化设计理论
        3.4.10 生态伦理教育
    3.5 城市景观再生系统的效应研究
        3.5.1 连锁(关联)效应
        3.5.2 动态效应
        3.5.3 极化效应
        3.5.4 尺度效应
        3.5.5 边缘效应
        3.5.6 梯度效应
        3.5.7 进化效应
        3.5.8 疲劳(退化)效应
    3.6 小结
4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技术及方法
    4.1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4.1.1 普通边坡绿化技术
        4.1.2 喷播再生技术
        4.1.3 香根草技术
        4.1.4 衰老绿化再生技术
        4.1.5 介质催化再生技术
    4.2 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4.3 建筑及工程设施景观恢复与再生技术方式
        4.3.1 复原与修补
        4.3.2 重建与更新
        4.3.3 再植与改良
    4.4 景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4.4.1 利用枯枝落叶保持植物冬季常绿
        4.4.2 绿化栽培基质
        4.4.3 树皮综合利用
    4.5 景观再生中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案例分析
        4.5.1 海水综合利用技术
        4.5.2 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及措施
        4.5.3 中水综合利用技术
    4.6 小结
5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对策
    5.1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要素
        5.1.1 视觉传达形态
        5.1.2 历史人文形态
        5.1.3 景观结构形态
    5.2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生态设计原理
        5.2.1 尊重地域性
        5.2.2 自然资源节制利用
        5.2.3 发挥利用自然自我功能
        5.2.4 亲和、共享和感知自然
        5.2.5 公众参与
    5.3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绿色建筑技术策略
        5.3.1 地域策略
        5.3.2 环境策略
        5.3.3 资源策略
        5.3.4 生态策略
        5.3.5 持续策略
    5.4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生态设计策略
        5.4.1 原生态设计
        5.4.2 地域化设计
        5.4.3 公众参与设计
        5.4.4 自然能动设计
        5.4.5 过程设计
        5.4.6 循环再生设计
    5.5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过程及方法
        5.5.1 构想立意阶段
        5.5.2 调研分析阶段
        5.5.3 方案设计阶段
        5.5.4 管理调控阶段
    5.6 设计案例评析
        5.6.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生态设计
        5.6.2 浙江台州永宁公园景观恢复与重建设计
    5.7 小结
6 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工程案例分析
    6.1 山东省日照市城区建设废弃迹地的景观恢复与再生评析
        6.1.1 银河公园概况
        6.1.2 银河公园改造工程再生设计
    6.2 青岛市快速路两侧建筑风貌整修与再生工程评析
        6.2.1 项目背景及概况
        6.2.2 修复与整改的原则及方法
        6.2.3 分段分部详细修复及整改方案
    6.3 山东省临沂市"兰亭水岸"住区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与再生实践
        6.3.1 项目背景及概况
        6.3.2 传统文化形态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再生与传承
    6.4 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的拓展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 朱建宁,郑光霞.  中国园林. 2007(01)
[2]传统居住形态中的“聚落生态文化”[J]. 刘福智,刘加平.  工业建筑. 2006(11)
[3]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及效应研究[J]. 张伟刚,刘福智,王莉.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04)
[4]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J]. 刘福智,谭良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5]海水作景观水引起河道两岸地下水污染研究[J]. 高学平,涂向阳,于丽丽.  农业工程学报. 2006(02)
[6]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 刘福智,刘加平.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01)
[7]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刘福智.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11)
[8]植物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量化控制及影响[J]. 刘福智,刘加平.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5(05)
[9]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  华中建筑. 2005(04)
[10]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及概述[J]. 刘福智,刘媛.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08)

硕士论文
[1]住区景观环境研究[D]. 王丽.合肥工业大学 2001
[2]城市雨水资源化理论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的研究[D]. 孙晓英.西安理工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706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06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