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

发布时间:2016-06-03 10:01

  本文关键词:《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436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北京大学唐晓峰的著作《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以下简称《从混沌到秩序》, 内引此书只注页码) 已出版近两年[1], 国内也已有过一篇书评[2]。但就笔者所能解读来看, 该书实在是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好书, 对于认清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特质、理论体系, 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地理思想基础, 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尤其是人文地理学, 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故而, 拙文非常赞同爱德华·苏贾(EdwardSoja)所主张的建构性评论[3], 以述带评, 推荐这部著作。

服务

E-mail Alert

RSS

     出版日期: 2012-10-11

引用本文:   

孙俊, 潘玉君.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J]. 地理学报, 2012, 67(8): 1149-1152.

链接本文:  

[1] 唐晓峰.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 北京: 中华书局,2010.
[2] 范今朝,刘姿吟.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评述. 地理学报,2011,66(4): 576.
[3] Soja E W. Keeping space ope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9,89 (2): 348-353.
[4] 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5] 潘玉君. 地理科学. 哈尔滨: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5: 143-147.
[6] 潘玉君. 地理学基础(第一版第5 次印刷).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117-120.
[7] 潘玉君, 武友德. 地理科学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217-219.
[8] 邹振环.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9] 王庸. 中国地理学史.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8: 1.
[10] 侯仁之.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11] 王成组. 中国地理学史(上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1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编写组.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13] 鞠继武.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12.
[14] 杨吾杨. 地理学思想简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3.
[15] 刘盛佳. 地理学思想史.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4.
[16] 赵荣. 地理学思想史纲.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1995: 250-254.
[17] 唐晓峰.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身世”. 载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 北京:三联书店,2005: 287.
[18] 陆诚. 关于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地理研究,1992,11(3): 108-110.
[19]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王兰生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20] 李旭旦. 《地理学思想史》述评.载普雷斯顿·詹姆斯. 地理学思想史. 李旭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1] 杰弗雷·马丁. 地理学思想史(第4 版). 成一农,李雪梅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75,3.
[22] 华昌宜. 编者序. 载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 郑胜华,刘德美,刘清华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
[23] 蔡运龙. 西方地理学思想史略及其启示——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评介.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 1-5.
[24] 理查得·皮特. 现代地理学思想. 周尚意,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25] 孙俊,潘玉君,施玉,等. 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地理学——透视近60 来中国地理学发展方略及其成就, 转变西方眼中的中国地理学. 中国科技论坛,2012,28(1): 4-15.
[26] 刘笑敢.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4(2):76-90.
[27] 唐晓峰. “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57(2): 81-91.
[28]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9.
[29] 保罗·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郑胜华,刘德美,刘清华,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30] 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 地理学思想史(第3 版).李旭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 2.
[31] 翁齐浩. 地理哲学的兴起.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8(12): 37-40.
[32] 叶超,蔡运龙. 地理学方法论演变与价值判断. 地理研究,2010,29(5): 947-958.
[33] 孙俊,潘玉君,和瑞芳,等. 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地理研究,2012,31(2): 387-396.
[34] 孙俊,潘玉君,张谦舵. 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 人文地理,2011,26(3): 7-11.
[35] 孙正聿. 哲学通论.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0-63.
[36] 汤茂林. 相看两不厌—— 《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读后感及其他. 地理科学进展,2011, 30 (6):766-768.
[37] 唐晓峰. 人文地理随笔. 北京:三联书店,2005: 1.
[38] 唐晓峰. 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 载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 北京:三联书店,2005: 49-51.
[39] 郭双林. 晚清地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3.
[40] 张相文. 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编辑大意. 上海: 上海文明书局,1903: 2.
[41] Alan R. H. Baker. Classifying Geographical History.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7,59(3): 344-356.
[42]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地理研究,2009,28(4):865-882.
[43] 蔡运龙.西方地理学思想史略及其启示.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 1-5.
[44] 李旭旦. 大力开展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的研究. 地理学报,1982,37(4): 421-423.
[45] Young R W.Paradigms in geography: implications of Kuhn’s interpretati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Australian Geographical Studies,1979,17(2): 204~209.
[46]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 人文地理,2010,25(4): 1-6.
[47] James P. On the origin and persistence of error in 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7,57(1): 1-24.
[48] Orme A. R. 1980. The need for physical geography.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0,32: 141-148.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本文关键词:《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3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